朝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3 朝阳市统计局

一、综述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市委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困难,真抓实干,全市呈现出产业结构结构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成果创历史新高,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一五”首战告捷。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3.5亿元,增长10.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2.1亿元,增长24.2%。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90.9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7.5亿元,增长16.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456元(折合955美元),比上年增长17.4%。

财税收入再创新高。2006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和国地税收入分别实现14.9亿元和33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和15.9%。

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对239户国有企业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朝重资产重组和凌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分置顺利完成。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基本完成,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集中办理率达到91%;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8924万元。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工作全面完成,卫生、财政、投资、金融、国有资产管理等项改革不断深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支柱型企业少,高新技术产值比重偏低,服务业发展缓慢,城镇经济牵动力不强,就业压力大。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63.5亿元,增长13.8%。

2006年我市粮食产量在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局部地区遭受早霜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较好收成,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4.07亿公斤,比大丰收的2005年减产6.51亿公斤,是我市粮食生产史上第六个高产年。这是由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加大,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等多种因素使我市在大灾之年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仍然获得较好收成。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97.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501.8万亩,比上年增加24.7万亩,增长5.2%。农作物结构调整较大,粮食作物比重增加,粮食与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82.5:17.5调整为84:16;全市棉花总产1114吨,下降48.5%;油料产量1.4万吨,下降39.1%;水果产量22.5万吨,增长13.6%;保护地面积达到28.1万亩,增长5.6%;蔬菜总产量235.2万吨,增长27.6%,其中棚菜产量141.7万吨,增长37.6%。全市蔬菜产值31.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已达到25.3%。

林业工作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加大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力度,完善管理手段,坚持四季造林、多元化投入、封飞造结合,实现了造林质量的飞跃。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29.2万亩,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66.4万亩,迹地更新面积1.6万亩,完成零星(四旁)植树738.2万株。完成退耕地造林5.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7.0万亩。

畜牧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市以畜牧小区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推广舍圈饲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畜牧综合防疫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等措施,使猪、牛、羊、禽存栏和出栏均实现稳步增长。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28.9万头、74.1万头、422万只和10570万只,分别增长31.4%、27.8%、22.0%和33.3%。全市肉类总产量41.7万吨,比上年增长40.9%。全市畜牧业产值实现51.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已达41.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下同)工业总产值完成271.0亿元,增长2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72.3亿元,增长28.0%。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实现67.1亿元,增长28.4%;轻工业增加值实现5.2亿元,增长21.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92.8%和7.2%。主要特点是:

县域工业增势强劲,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占全市的比重提高。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0.7亿元,增长50.1%,比全市平均增长幅度高25.8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2.9%提高到51.9%。

民营工业高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完成142.9亿元,增长47.7%。有188户民营企业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有107户民营企业增幅超过50%以上。

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明显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实现利税27.3亿元,增加2.7亿元;企业亏损面为30.9%,比上年降低2.5个百分点末资产负债率55.3%,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有所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5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低于总产值增长幅度2.2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5.8%,比上年低2.5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迅猛。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35.9亿元,比上年增长35%,增加值11.2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75.9万平方米,增长41%;其中新开工面积276.8万平方米,增长36.6%。房屋竣工面积259.2万平方米,增长91.7%。全员劳动生产率8.84万元/人,比上年增加1.35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7亿元,比上年增长63.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2.9亿元,增长72.8%;农村投资完成26.8亿元,增长32.2%。

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31.7亿元,比上年增长40.3%;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增长30%;股份合作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增长11.1%;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投资28.9亿元,增长87.7%;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增长15.4%;私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增长60%;港澳台商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增长6.7倍;外商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增长44.4%;城乡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增长46.2%;其他内资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增长10.5%。

按投资种类划分,建设项目投资104.7亿元,比上年增长50.2%;房地产开发投资23亿元,增长187.7%;农村农户投资12亿元,增长51.3%。

按投资的重点行业划分,用于农林牧渔及水利管理业的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比上年增长3.4倍;用于工业、建筑业的投资75.2亿元,增长37.5%;用于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投资3.4亿元,增长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