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有所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12.3亿元,同比增长26.5%;实现利税9.4亿元,增加2.3亿元;年末资产负债率69.4%,下降1.8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用26.1亿元,增长8.7%。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全年施工项目1641个,比上年增加18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16个,增加181个。房屋竣工面积17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6.0%。全员劳动生产率6.76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8亿元,增长2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亿元,增长10.3%。 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38.8亿元,比上年增长32.0%;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增长24.2%;城乡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下降4.9%。 按投资方向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5.6亿元,比上年增长9.3%;更新改造投资8.3亿元,增长43.5%;房地产开发投资11.3亿元,增长45.6%;其他投资13.2亿元,增长21.6%。 按投资的重点行业划分,用于农林牧渔及水利管理业的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比上年下降33.3%;用于工业、建筑业的投资15.1亿元,增长6.3%;用于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投资1.0亿元,下降41.2%。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到5585公里,比上年增加103公里;通油路村达580个,其中新增通油路村49个。全年铺设村级油路220公里,超额完成任务。公路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取得新突破,完成了朝青线南出口珠江广场至腰而营子一级路、西大营子至七道泉子高速公路连接线,北票市东出口7.7公里、喀左建三线20公里、兴凌线4.69公里GBM公路等建设项目。全年客运量实现2868万人,比上年增长3.6%,旅客周转量85158万人公里,增长3.8%;货运量达到3257万吨,比上年增长5.8%,货物周转量112165万吨公里,增长4.71%。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年末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69万门,增长16.8%;城乡电话用户数达到59.3万户,增长25.4%;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9.4万户,其中新增用户数6.9万户。全年发送特快专递10.4万件,增长17.9%。 六、国内贸易与市场物价 国内贸易保持稳步增长,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实现8.7亿元,增长12.9%;股份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亿元,下降3.8%;集体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1亿元,增长3.2%;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2亿元,增长32.2%;个体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5.7亿元,增长20.1%。按销售地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7.1亿元,增长15.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餐饮业零售额实现7.1亿元,增长14.2% 市场物价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4%,比上年上涨1.4个百分点,摆脱了近几年持续走低的局面。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2.3%,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8%,衣着类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4.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3.1%,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3.4%,居住类上升4.4%。 七、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工作成绩显著。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30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4%;外贸出口创汇额4654(海关数)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2.7%。对全市出口贡献较大的企业是金达钼业、浪马轮胎和飞马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出口创汇额分别是1341万美元、1064万美元和614万美元,三家企业出口额占全市总出口额的65%。域外招商引资完成15.6亿元,增长47.6%;向国外输出劳务621人次,增长12.3%;全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从事商务等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909人次,比上年增加183人次,增长25.2%;全市旅游总收入6.1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国际旅游总收入为50.6万美元,增长38.6%。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平稳运行。各项存贷款稳定增长,贷款结构逐步优化。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68.7亿元,增长17.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8.5亿元,增长15%。 保险事业实现新发展。全市保险行业承保金额214.7亿元,比上年下降6.8%。全年保费收入4.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财产险收入0.82亿元、人身险收入3.53亿元,分别增长2.3%和32.1%。赔款及给付金额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0.55亿元,增长7.4%;人身险赔款及给付金额0.48亿元,增长63.2%。 九、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全年实施市以上科技计划102项,其中省以上计划33项。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50项,其中省级科技成果4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型农业开发取得新进展。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到276家,取得国家专利60项。我市首次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将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普九”成果,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稳步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学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2532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6470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1.6万人,小学在校生28.3万人。农村初中辍学率为2.95%,完成了省政府所确定的控辍目标。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均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扩招目标。高考录取人数创历史新高,有10326人被普通高校录取,录取率达到了82.3%。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新建三所高级中学已经竣工。 文化、文物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有艺术表演场所6所,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家,全年共演出344场。其中送戏下乡244场,观众达35万人次。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十分活跃,为全市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增添了新色彩。话剧《凌河影人》又荣获辽宁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有群众艺术(文化)馆8家,文化站134个。文物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有文物保护所8个,博物馆9个。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进行中。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卫生机构334个,实有床位9千张,人员1.2万人。医疗机构231所,诊所、卫生所634个。全年诊疗278万人次,出院12.4万人。全年传染病发病率为124.09/十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较大进步,婴儿死亡率为9.87/千,孕产妇死亡率为14.84/十万。全市实施“无白内障障碍市”工程成效显著,到本年累计有7000名患者重见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