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朝阳市统计局 2004年4月5日 一、综述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抓机遇,团结奋斗,创新实干,克服了“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市场呈现供销两旺,财政金融运行平稳,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1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亿元,增长12.3%;第二产业增加值41.7亿元,增长22.9%;第三产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27.6:34.8:37.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567元(折合430美元),比上年增长16.3%。 财政、税收明显增长。全年完成各项税收总额1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6亿元,增长2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85亿元,增长1.3%。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年有2.2万名国企下岗职工实现了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年末累计实现并轨人员14.2万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3万人,比上年增长4.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9.3万人,增长10.3%。15.9万城镇贫困人口被纳入低保范围。低保金、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基本按时发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适应市场需求;工业骨干企业较少,多数中小企业发展不快,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仍很突出,运行质量和效益还不够理想;民营经济总量较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财政紧张状况未得到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城镇居民就业和农民增收仍面临较大压力。 二、农业 农业经济坚持以战略性、结构性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工业化发展思路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初步建立了以保护地、畜牧业和林果业为支撑的设施农业和避灾农业,克服了严重的春旱、伏旱、秋吊和其它自然灾害的影响,取得可喜成果,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62.5亿元,同比增长25.3%。 种植业内部结构继续调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7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450万亩,比上年减少14万亩,下降3.1%。粮食中的谷物、薯类分别播种402和17.1万亩,比上年下降3.3%和7.8%;豆类播种30万亩,增长3%。在非粮作物中,棉花和青饲料播种3.7和22.1万亩,分别增长108.7%和152.3%。全市粮食与非粮食作物比例由上年的79:21调整为77.7:22.3,非粮食作物比例提高近1.3个百分点。 粮食减产。夏粮因面积大幅度下降而减产。其中,小麦播种10.3万亩,减少27.6%;产量2.9万吨,下降25.6%。秋粮因灾害影响,除朝阳县偏雨增产外,其他县(市)区均有不同程度减产。全市粮食产量73.9万吨,比上年减产29.4%。 保护地蔬菜发展步伐加快,蔬菜总产量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尽管受“非典”影响,保护地蔬菜生产遭受一定损失,但由于去冬以来菜价上涨幅度较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蔬菜保护地建设不断向前推进,面积、产量、质量均有上升。全市蔬菜大棚已达17.9万个,比上年末增加2.3万个,增长14.7%。棚菜产量达到66.5万吨,增长21.6%,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比重上升到50.6%。 林业生产取得较大成绩。由于加大重点造林工程推进力度,完善管理手段,坚持四季造林、多元化投入、封飞造林相结合,实现了造林数量与质量齐飞跃。全年共投入造林资金1.87亿元,完成造林面积56万亩,林业育苗2.75万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28万亩,荒山造林15万亩,完成绿化通道815公里。完成造林总株数1.5亿株,四旁植树1300万株,三北造林8万亩,德援造林11.8万亩,其它造林5.2万亩。朝锦高速公路两侧完成绿化1.28万亩,环城绿化新植大树63万株。封山禁牧取得明显成效。我市连续五年获“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先进市”称号,并在全省林业系统“1010工程”竞赛中获九个单项先进,名列全省第一。 畜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市在封山禁牧的情况下,启动畜牧业倍增计划,以畜牧小区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改革饲养方式、加快品种改良步伐、退耕还林还草、提高畜牧综合防疫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等措施,使猪、牛、羊、禽存栏、出栏均实现快速增长。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1%的历史新高,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和增长点。 农田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成效显著。继续深化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大蔬菜保护地、林果业、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配套供水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饮水解困和防氟改水工程,取得了可喜成果。全年完成库塘井窖工程958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2万亩,为高效农业配水289处,完成基本饮水井工程165处,改造和维修防氟改水工程79处。在全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中,共投入人工3270万个,完成土石砂方8368万立方米。全省检查评比中,我市再创佳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工业经济运行速度加快,质量和效益明显好转。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完成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下同)工业总产值完成114.0亿元,增长13.1%。在全部工业中,重工业产值102.3亿元,增长15.7%;轻工业产值11.7亿元,增长1.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央属工业产值下降4.7%,省属工业产值增长2.4%,市属工业产值增长26.7%,县区工业产值增长13.8%。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35.2亿元,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9.6亿元,增长22.5%。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6.6%;产销率98.4%,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100.3亿元,增长28.8%,产销率下降1.6个百分点;轻工业销售产值11.9亿元,增长10.7%,产销率增长6.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销率96.7%,增长0.4个百分点;集体企业产销率97.5%,下降2.6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产销率98.4%,下降1.1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销率96.8%,增长7.2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销率97.6%,下降0.5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销率98.2%,下降1.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产销率98.6%,增长2.2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