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有新进展,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29个,合同金额3026万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额233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12万美元,增长98.4%;新签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合同总金额220万美元,在外劳务人数466人,增长1.4倍,劳务合同金额484万美元,营业额422万美元。 国际旅游业有新的发展。全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从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758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4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税部门积极挖掘税收潜力,加大征管力度,使全市税收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6.2亿元,比去年增长17.6%,其中:工商税收完成3.9亿元,增长18.7%;地方财政支出12.3亿元,比去年增长14.7%,其中:用于基本建设支出下降22.6%,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增长25.3%,科教文卫支出增长9.0%,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0.6%,尽管我市财力困难,但在财税部门的积及努力下,保证了财政的刚性支出,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做出了贡献。 全市各级金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信贷运行保持平稳态势。金融机构存款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4亿元,比年初增加10.5亿元,比上年末少增12.1亿元。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88.6亿元,比年初增加10.2亿元,同上年末少增5.1亿元。贷款投放适度。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0.4亿元,比年初增加19.5亿元,比上年末多增1.9亿元。货币继续多投,全年银行现金收入230.4亿元,现金支出2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8%和25.9%,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32.6亿元,比上年多投5.4亿元。 保险机构逐步健全,保险种类不断增多。全年共完成承保额262.7亿元,实现保费收入1.4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其中,财产险收入0.7亿元,人身险收入0.7亿元,全年赔付金额4360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3415万元,人身险给付945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全市确定了科技计划项目179项,项目完成率达98%,其中:国家、省、市三级火炬计划7项,新产品开发项目30项,重大科研项目40项,培育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35个,被列为省重点开发的粮食产业化基地建设等4个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教育事业继续稳步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都达到99%以上,及格率达到95%以上;初中入学率和毕业生合格率分别达到97%和75%。合理调整了教育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了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了初中招生制度,积极调整了师范教育布局,恢复建立了教师进修学院。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幼儿教育均有新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建维修校舍10.1万平方米,新增了一批现代化教学设备。清理整顿了中小学乱收费、乱补课现象,实行一次性、两分开的收费制度。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文化战线实施精品战略和“五个一”工程,全市有两个剧目获国家级社会文化艺术领域奖,组织文化扶贫、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较快,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有42个乡镇开通了有限电视。群众体育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竞技体育成果喜人,在全国八运会上,我市运动员获得2枚金牌,超一项世界纪录,被省政府授予参加全国八运会贡献奖,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巩固和完善了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新进展,深入开展卫生城市创建活动,进入了省级卫生城市行列。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维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管理水平提高,整体面貌大有改观。全年完成了银州区柴河街中段,清河区清河路东出口等一批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和柴河整治二期工程。重点整治了城市主要街道和住宅小区,完成了一批城市绿化改造工程,绿化覆盖率达到30.3%,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5平方米。城市管理得到加强,推行了住宅小区物业化管理,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得到加强。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单位已达到9个,其中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有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647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30.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30.3平方公里。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取得新成绩。全年出生人口3.0万人,出生率为10.19‰;死亡人口1.5万人,死亡率为5.28‰;自然增长率为4.9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94.1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93.6万人,占65.8%;乡村人口为100.5万人,占34.2%。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8元,比去年增长8.2%,其中,生活费收入3154元,比去年增长6.7%;人均消费支出2926元,比去年增长3.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205元,比去年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772元,比去年下降5.1%。 劳动就业和职工工资平稳发展,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202人。到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4.7万人,其中职工总数47.0万人,比去年末增加657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万人。全年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2.1万失业职工和企业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全市城镇失业人员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全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20.3亿元,比去年增长5.4%;职工年平均工资4328元,增长5.7%。 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7.19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42.14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住宅小区面积22.3万平方米,10.6万平方米的首山花园省级示范小区竣工,改平解困和安居工程进展顺利。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拥有床位290张,收养人员228人;农村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107个。社会救济工作有新进展。银州、清河两个城区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救济1711户5989人。向农村下拨救灾款356万元,妥善解决了灾民、贫困户和五保户的口粮、住房等生活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