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3 阜新市统计局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推进转型振兴和构建和谐阜新两大主题,实施工业强市、强县壮区、改革开放等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工业年”活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克服特大旱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15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亿元,下降4.6%;第二产业增加值58.7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67.2亿元,增长15.3%。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20.7:37.0:42.3。人均GDP为8234元。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农业产值29.2亿元,下降11.3%;林业产值3.6亿元,增长9.8%;牧业产值37.9亿元,增长14.2%;渔业产值0.27亿元,增长5.0%。

种植业受旱灾影响,粮食大幅度减产。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2万公顷(452.8万亩),下降0.5%;油料播种面积4.6万公顷(68.8万亩),增长0.1%;蔬菜播种面积1.6万公顷(23.9万亩),增长7.2%。全年粮食产量135.6万吨,比上年减产51.4万吨,下降27.5%。其中水稻产量3.7万吨,下降1.8%;玉米产量111.8万吨,下降22.0%;高粱产量10.5万吨,下降51.3%;大豆产量2.1万吨,下降58.6%。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9.2万吨,比上年下降3.3%;烟叶产量0.3万吨,下降39.4%;蔬菜产量63.0万吨,增长10.6%;水果产量3.0万吨,下降1.4%。

林业生产有所增长。全年林业产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当年造林作业面积4.93万公顷(74万亩),比上年下降3.6%。有林地总面积达到24.75万公顷(371.3万亩),林木绿化率30.4%。

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在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牵动下全市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肉类总产量32.4万吨,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猪肉产量21.6万吨,增长15.8%;牛肉产量2.5万吨,增长33.9%;羊肉产量1.3万吨,增长21.9%;禽肉产量6.1万吨,增长1.0%。牛奶产量10.3万吨,增长12.5%;禽蛋产量8.8万吨,增长0.7%;羊毛产量2210吨,增长3.4%。全年猪饲养量372.0万头,增长8.9%;牛饲养量29.8万头,增长13.9%;羊饲养量156.5万只,增长12.3%;禽饲养量3769.3万只,增长1.7%。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淡水鱼产量4509吨,增长11.3%。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全年良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2%;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3万公顷(80.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7.7%。农业化肥施用量24.3万吨,增长9.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564吨,下降10.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53.0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1%;完成机耕面积29.60万公顷(444万亩),增长4.2%;机播面积27.32万公顷(409.81万亩);机收面积6.11万公顷(91.6万亩),增长5.7%;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拥有量3.6万台,增长4.0%;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23.02万台,增长1.9%。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了加强。全面启动了以县区为单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乡镇65个,乡镇覆盖率达100%;参合农民85.5万人,参合率达80.1%。完成村通油路341.1公里、桥梁4304.7延米133座,解决了63个行政村通油路问题。全年农田水利建设使用人工829.5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985.42万立方米,新增水土保持面积1.73万公顷(26.02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6.8万公顷(102万亩)。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在工业年活动的第一年,全市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牢固树立“工业兴,阜新兴”的理念,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呈现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全面好转的良好局面。全年全口径完成工业增加值 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272家,完成增加值36.8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工业出口交货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2.5%。轻、重工业增加值7.2亿元、29.6亿元,分别增长21.2%和41.7%。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9.3亿元,增长30.2%;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17.5%。集体工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110.2%。私营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43.7%。股份制工业增加值0.5亿元,增长10.6%。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62.4%。大中型工业增加值25.4亿元,增长39.8%。

行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势、特色行业得到加强,产业基地建设进程加快。构成我市工业支柱的六大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28.9亿元,增长38.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8.5%,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29.8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35.7%;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26.2%;纺织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4.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亿元,下降0.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60.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109.8%。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6.7%;产品销售率  97.5%,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5亿元,增长88.2%,其中利润1.9亿元,增加2.3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面12.9%,下降9.6个百分点;亏损额2.0亿元,下降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