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一、金融与保险业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快速增长,贷款快速增加,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5.18亿元,比上年增加47.65亿元,增长16.57%。其中,企业事业单位存款余额62.65亿元,比上年增加13.35亿元,增长27.0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7.55亿元,比上年增加23.01亿元,增长11.25%,其他存款余额49.18亿元,比上年增加11.05亿元,增长28.98%。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0.8亿元,比上年增加42.43亿元,增长20.0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4.26亿元,比年初增加10.74亿元,增长8.54%;中长期贷款余额80.36亿元,比上年增加11.28亿元,增长16.27%。票据融资29.57亿元,比上年增加17.5亿元,增长145%。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861.75亿元,比上年增加209.41亿元,增长32%;累计现金支出909.05亿元,比上年增加215.71亿元,增长31%;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47.31亿元,比上年增加6.29亿元,增长15%。全市金融机构盈利1.01亿元,较上年增盈0.81亿元,增长4.05倍。保险业务较快发展。全年人寿保险承保金额79.6亿元。承保件数11.6万件。业务收入5.96亿元,比上年增长5.96%。给付金额0.5亿元,赔偿金额0.2亿元。全年财产保险承保金额289.4亿元。保费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57%。赔款金额0.8亿元,比上年下降1.62%,赔付率为59.67%。 十二、教育 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市有普通高校1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普通中学94所(其中,完全中学9所、高级中学13所、初级中学6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小学290所、特殊学校3所、幼儿园303所。全市教职工总数2万人,专任教师1.6万人。全市毕业生58358人,招生68442人,在校生242983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913人,招生3690人,在校生8901人。成人高等学校毕业生159人,招生614人,在校生1120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440人,招生7070人,在校生20389人。普通中学毕业生30494人,招生27335人,在校生87407人。普通小学毕业生17555人,招生13058人,在校生95971人。幼儿园在校生28888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307人。 十三、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科学研究开发机构10个。全年科技经费支出达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年共有36个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5项。7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全年申请专利量348件,比上年增长39.8%。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1.4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十四、文化、卫生、体育 2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我市五女山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做为独立申报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圆满完成第五届枫叶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系列活动,参加演出3000余人。以老基地、新风彩为主题成功举办第十届文化艺术节,直接参与活动近2万人,广场演出60余场。在省以上各类展演比赛中取得优秀成果,共获金奖15个、银奖20个、铜奖28个;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项1项、优秀组织奖4项。到年末,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博物馆及文物保护机构8个,收藏文物近万件,珍贵文物五千件,国家一级文物10件。公共图书馆8个,总藏量90万册,总流通人次8万人次,图书外借册数8万册。档案馆8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全年演出500场,观众41.6万人次;电影放映单位10个,放映场次近千场,观众15万人次。全市有市、县级广播电台3座,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13千瓦),调频转播台5座(1.95千瓦),广播电台开办节目4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9.38%。全市有市级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4座(7.06千瓦),市、县电视台开办节目6套,有线电视用户24.78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8.08%。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15个。其中,医院37个、卫生院46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7个、专科疾病防治院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疗养院3个、卫生监督所2个、其它机构8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615人,其中,执业医师2947人、执业助理医师468人、注册护士3788人、药剂人员799人、检验人员504人、其它卫生技术人员1109人。全市编制床位10383张,实有床位8879张,床位利用率63.3%。全市医疗机构诊疗258万人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9所,全年诊疗近17万人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了新成绩,本溪籍运动员在世界杯分站赛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荣获冠军。在出征第28届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有本溪市二名田径选手。在辽宁省常规比赛中,我市运动员荣获35枚金牌、28枚银牌、27枚铜牌。全市输送到省以上运动员有36人。竞赛市场活跃,全年共举办市级竞赛15次7项,2000多人次参加。成功承办省跆拳道、自行车、竞走和半程马拉松赛和捷安特杯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暨全国青年公路自行车锦标赛。全年共外派裁判10人,审批等级裁判员56人,审批等级运动员209人。全民健身活动生机盎然,举行全市群众性体育健身大型活动20余项次,单项表演及比赛200余项次,参加表演群众25000人。 十五、人口与就业 2004年末,全市总户数536033户,比上年增加9415户,总人口1565635人,比上年减少150人,户平均人口2.92人。其中男性790824人,占总人口数的50.51%;女性774811人,占总人口数的49.49%;性别比为1.02:1。全市非农业人口为1046622人,比上年增加1335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6.85%;全市共登记出生人口数10117人,比上年增加1715人,出生率为6.46‰;死亡9352人,比上年增加786人,死亡率为5.97‰;自然增长率为0.49‰。省内迁入11150人,省外迁入4688人;迁往省内11515人,迁往省外5664人;机械变动减少1341人。年末纳入统计制度的单位职工人数为38.1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0.5万人,下降1.2%。其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24.2万人,比上年减少0.2万人,下降0.9%;集体经济单位职工9.2万人,比上年减少0.5万人,下降5.4%;其它所有制经济单位职工4.7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增长6.3%。全年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7.66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实有下岗失业人员8.5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登记失业率为5.7%。 十六、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职工工资水平有很大提高。全年纳入统计制度的单位职工工资总额38.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82亿元,增长17.65%。其中,国有单位发放货币工资额为33.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28亿元,增长18.69%;集体单位工资额2.14亿元,比上年增加0.08亿元,增长3.88%;其它经济单位发放货币工资额为3.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45亿元,增长16.92%。职工年人均工资10147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增长21.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30元,比上年多收入582.5元,增长9.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663元,比上年多收291元,增长8.6%,是199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带动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城市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073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05元,比上年增长7.8%。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住房向舒适化、私有化、配套化发展。年末市区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3.16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5.03%;农村人均生活住房面积20.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1%。年末全市城市共有养老机构30家,床位2433张。农村敬老院33所,床位1876张。城市有5.4万户、12.5万人,农村有1.5万人享受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9.79万人,比上年增长1.8%。其中,在职职工43.76万人,离退休人员16.03万人(不含遗属)。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8.08万人,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在职职工26.88万人,离退休人员11.20万人。全市企业(含个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13.86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