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丰富。2004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1000余场,观众100万人次;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个,文化站80个;有公共图书馆9个,接待读者81万人次;全年共组织10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8场大型文化广场演出,观众达20万人次。30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和省级金银奖,图书销售额完成5484万元。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疾病控制成效显著。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14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1个,个体、私人诊所1205个,总床位17135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5891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5639人,注册护士5474人。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621人;妇幼保健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279人。以街道为单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覆盖面达7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率达100%。计划免疫工作成效显著,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为98%,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为85%,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合格率为92.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群众健身活动32次,体育健身小区总数达170个,公益性体育场馆3个。在2004年的国际赛场上,鞍山籍运动员共夺得7个冠军。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3项4次,丰富了广大市民的业余生活。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超过4200万元,提取公益金约365万元。 十二、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工作成果显著。2004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2.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4.5万人。及时足额发放社会养老保险金14.7亿元,增长10.5%;发放失业保险金2.7亿元,增长35%。全市把健全和完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从政策和制度上为困难群众提供规范化的救助,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突出困难作为工作重点,到年底保障人数为10.1万人,保障面达到5.8%,月人均救助额85元,通过加强动态管理,基本保持了应保尽保。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2004年,实现就业再就业12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9%。完成职业技能培训7万人,就业培训率达到60%。有17.4万人通过并轨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我市被评为“全国十大创业示范基地”。 十三、公用事业与人民生活 公用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全市供水总量1.16亿吨,比上年增长3.6%,日均供水31.6万吨。煤气、天然气总用量9889.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6%。用气人口136.32万人,增长4.4%,气化率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市公交营运总里程达到6377.2万公里,比上年增长2.2%;客运总量1.6亿人次。年末,城区有各种公交汽车1224辆,出租汽车5375辆。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62.32元,比上年增长11.1%。人均家庭总支出8550.48元,其中消费性支出6859.38元,比上年增长7.6%。在消费性支出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类支出增幅较大,分别比上年增长15%、12.5%和10.4%。全市职工人均工资11057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5402元,比上年增长21%;离岗职工人均生活费2615元,增长31.9%。居民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由上年的70部提高到97部,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也由上年的17台提高到24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8.7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3平方米。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53元,比上年增加253元,增长6.3%。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2%,其中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分别上涨了7.3%和6.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居住类价格小幅上涨,分别上涨了2.2%、1.1%和1%;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十四、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4年,全市户籍总人口346.9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76.38万人,占总人口的50.84%;女性人口170.56万人,占总人口的49.16%。 在总人口中,0-18岁64.24万人,占18.52%;19-60岁234.1万人,占67.47%;60岁以上人口48.6万人,占14.01%。全市共出生29991人,出生率8.67‰;全年死亡23705人,死亡率6.85‰;人口自然增长率1.82‰。 2004年,全年计划生育率99.24%,综合节育率89.13%。 注:本公报数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