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新兴业态蓬勃兴起。继“新一佳”大型超市、“美吉客”以及“天兴百盛”后,2003年“国美”和“百世特”又落户鞍山。这些企业进驻鞍山,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3亿元,比上年增长54.9%。 物价小幅上涨。200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4%,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1.6个百分点;菜类价格上涨24.5%,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1.4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7.3%,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2.2%,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2个百分点。而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均呈现小幅回落。 七、对外开放和旅游业 利用外资工作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市新批合同利用外资项目70个,合同金额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9%。外资主要来自于香港、台湾和美国,分别为1.3亿美元、0.4亿美元和0.2亿美元。外资主要投向制造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分别为1.4亿美元、0.5亿美元和0.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5%、10.2%和10倍。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完成外贸出口额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地方完成外贸出口额2.6亿美元,增长12.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幅高达45.2%。 对外劳务合作全年新签合同3项,合同金额550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878万美元,派出3650人。 克服“非典”影响,旅游业继续保持发展态势。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9%;国内旅游收入37.7亿元,增长5%。接待海外旅游者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旅游创汇3202万美元,增长0.4%。实现旅游总收入40.4亿元,比上年增长5%。 八、金融与保险业 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2003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6.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30.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0.4亿元;储蓄存款余额48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0.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9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33.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3.5亿元。累计现金收入19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现金支出1901.7亿元,增长14.4%,累计回笼货币21.7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寿险保费收入10亿元,比上年增长36.5%;赔付1.3亿元,下降29.5%。产险保费收入3.5亿元,比上年增长6.9%;赔款1.8亿元,下降6.1%。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全年新扩建城市道路面积77.8万平方米,新扩建道路长度176.1公里,新增人行道面积5382平方米,新装路灯737盏,新建排水管渠1.1万米,大修柏油路43万平方米。全年共栽植乔灌木169.7万株,栽草坪8万平方米,栽植花卉8万株,城市绿化栽大树5.5万棵。新增绿地面积139.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4.7%。建设城镇住宅150万平方米,改造居民小区56个。完成了中华路、和平路、人民路等7条城市主干道改造建设;建国路交通走廊改造工程至2003年10月底已基本结束,我市交通主骨架完全贯通。 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果。2003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预计比上年平均减少5.2%,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2万吨,比上年减少0.3万吨;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6.2万吨,比上年减少0.5万吨;烟尘排放量4.6万吨,与上年持平;工业粉尘排放量8.1万吨,比上年减少0.9万吨。全年62%的天数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自然降尘为22.4吨/月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17.6%。 十、教育与科技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3年,全市基础教育继续坚持″普九″工作的期初视导检查、月统计上报、检测点抽查的程序,完成了省政府、市政府下达的控辍在3.6%以内的目标。小学辍学率为0,圆满完成省下达的目标。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扩大招生规模,解决高中“瓶颈”问题。全市普通高中录取16544人,比上年增加2829人,增长20.6%。高考成绩取得新突破,全市高考综合录取率比上年提高2.96个百分点,高考成绩600分以上的考生达327人,比上年增加41人。职业教育加大招生管理工作,全年招生10020人,比上年增加3096人,比上年增长44.7%。民办教育整顿规范审批程序和年检手续,并会同有关部门对民办初中、小学进行评估,评出3家“AAA”级办学单位,7家“AA”级办学单位,11家优秀办学单位。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科技事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专利和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6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9家。农业科技围绕“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6个农业科技推广站、10个科技带头人、32户科技示范户”推进科技攻关、示范和推广。全年完成科技成果69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的17项,国内先进的26项;应用于农、林、牧、渔业5项,采掘业6项,制造业17项,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2项,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9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65项,成交金额1.5亿元,比上年增长1%。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828件。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活跃繁荣。2003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全年演出610余场,观众61万人次;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个,文化站152个;有公共图书馆9个,接待读者92万人次;全年共组织20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400场大型文化广场演出,观众达174万人次。16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和省级金银奖。图书销售额完成6266万元。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疾病控制成效显著。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增强,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178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0个,个体、私人诊所1578个,总床位17034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6729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6324人,注册护士5933人。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603人;妇幼保健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247人。以街道为单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覆盖面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率达100%。全市卫生防疫工作不但取得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胜利,而且也圆满完成了其它各项防病工作。加强对疫情报告网的管理和建设,加大了网络硬件的投入,提高了疫情报告系统的敏感性。计划免疫工作成效显著,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为99.5%,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为88.1%,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合格率为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