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2 鞍山市统计局

鞍山市统计局

2004年2月16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继续增强。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为8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速是近十年来最快的一年。

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5.5亿元,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38.6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7.2亿元,增长13.5%。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3牶55.2牶37.5调整为7牶54.7牶3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57.2%和39.2%。

财政与税收稳步增长。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3.9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09.9%,比上年增长17.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01.9%,比上年增长13.3%。全市财政支出51.4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年完成各种税收收入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完成国税收入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完成地税收入21.6亿元,增长6.8%。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面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完成农业产值32.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完成林业产值1.8亿元,增长5.9%;完成牧业产值38.9亿元,增长7.5%;完成渔业产值1.8亿元,增长8.9%。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5316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面积的85%以上;专用特用型玉米种植面积占玉米面积的20%;高油大豆种植面积占大豆面积的80%。全年粮食产量108.6万吨,比上年增长1.9%。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大牲畜饲养量66.2万头,比上年增长4.7%。生猪饲养量比上年增长2.2%,羊饲养量增长48.8%,家禽饲养量增长9.8%。全市肉类总产量34.1万吨,比上年增长10.2%。禽蛋产量比上年增长5.5%,奶类产量增长40.7%。

现代农业园区和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已形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全面启动78个县乡级现代农业园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28个,绿色食品企业9个,经国家认证的绿色产品数量15个。海城20万亩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已经通过国家验收,海城和台安被列为全省优质优势农产品基地示范县。

订单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订单农业面积由上年的74万亩扩大到94.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速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

重点行业贡献突出。在全市32个工业大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四大行业是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上述四个行业完成增加值1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0.3%。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3.6%。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6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实现利润总额25.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1.6亿元,增长32.6%。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7.9%,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建筑业全年完成增加值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非典”疫情和高速公路改造对全市交通运输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5682万人,比上年下降13.2%;完成货运量7358万吨,比上年下降1.6%。其中,公路运输下降幅度较大,完成客运量5236万人,比上年下降12.7%,完成货运量6192万吨;铁路运输完成客运量446万人,货运量1166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8.3%和12.2%。

邮电通信需求旺盛。2003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0.9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3亿元。在邮政业务中,完成函件968万件,比上年增长24.9%;特快专递42.4万件,增长41.8%;邮政储蓄平均余额28.7亿元,增长25.9%。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2.2万门,比上年增长46.8%。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114.9万户,比上年增加23.6万户。移动通信全年新增用户5.6万户,累计用户达82万户。

五、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2亿元,增长16.1%。中省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市地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亿元,增长15.8%。

工业投资贡献突出,大项目增多。在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完成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成为拉动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完成投资额前三位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46.1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2.8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4.2亿元。2003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超亿元的建设项目16个,比上年增加7个,完成投资额64.3亿元,增长34.3%。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003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额19.3亿元,比上年下降10.8%;开发土地面积17万平方米,下降68.4%。商品房销售额11亿元,比上年下降28.7%,商品房销售面积57.7万平方米,下降31%。

六、消费品市场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居民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社会集团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9亿元,增长25.3%。城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县及县以下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7亿元,增长12.5%。公有经济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6亿元,比上年下降4.1%;非公有经济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1.5亿元,增长15.2%,占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已达88.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1.8亿元,增长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