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群众健身活动65次,体育健身小区总数达16个,公益性体育场馆15个。在2003年的国际赛场上,鞍山籍运动员共夺得5个冠军、2个亚军,先后有40多名运动员被国家、省专业队调训。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5项12次,丰富了广大市民的业余生活。体育本体产业创收超过1000万元。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提取公益金约600万元。市体育场、体育中心等体育局所属体育经营场所营业额接近400万元。 十二、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工作成果显著。2003年,全市圆满完成了省部署的社会保障试点工作任务。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100%和80.2%,失业保险扩面2.5万人。在城区35个街道、9个乡镇及327个社区全部设立了劳动保障机构,失业人员和地方企业离退休人员已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建成了城市低保信息管理网络,低保对象达到9.2万人,月人均救助额提高到75元。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2003年,全市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就业11.2万人,超额完成年计划20.2%。其中下岗职工就业5.9万人,失业人员就业3.3万人,新生劳动力就业1.8万人。培训下岗、失业职工4万人,超额完成年计划43.5%。举办大型职业介绍洽谈活动12次,超额完成年计划20%。实现劳务输出4.1万人,超额完成年计划的2.8%。出台了《鞍山市<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使用管理办法》,全年办理《再就业优惠证》7.1万个,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再就业政策扶持2.7万人。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各种行政性收费232.6万元,减免税金51.8万元,首批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开始发放。 十三、公用事业与人民生活 公用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供水总量1.1亿吨,比上年下降2.5%,日均供水30.7万吨。煤气、天然气总用量9541.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7%;液化气用量5962吨,比上年下降44.7%。用气人口130.5万人,增长2.3%,气化率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市公交营运总里程达到6242.2万公里,比上年增长5.3%;客运总量1.6亿人次。年末,城区有各种公交汽车1165辆,出租汽车5405辆。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34.3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家庭总支出8034.8元,其中消费性支出6376.9元,比上年增长9.6%。在消费性支出中,居住类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与通讯支出增幅较大,分别比上年增长17.3%、18.4%和22.3%。全市职工人均工资8872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2729元,比上年增长16.4%;离岗职工人均生活费1982元,增长33.6%。居民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由上年的64部提高到70部,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也由上年的15.5台提高到17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8.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2003年,尽管″非典″疫情使农民出售农产品和外出打工受到一定影响,但由于我市积极稳妥地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比上年增长5.8%。到2003年末,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4万元,比年初增加2326元。 十四、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3年,全市共出生22162人,出生率6.4‰;全年死亡21373人,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长率0.2‰。年末总人口3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4万人,占总人口的50.4%;农业人口171万人,占总人口的49.6%。男性人口175万人,占总人口的50.7%;女性人口170万人,占总人口的49.3%。在总人口中,0-18岁65万人,占18.8%;15-60岁232万人,占67.3%;60岁及以上人口48万人,占13.9%。 2003年,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以建立宏观调控体系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全年计划生育率99.05%,综合节育率90.05%,城市人口连续6年负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