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十九、人口 就业 人口: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为55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74.4万人,比重为49.5%;非农业人口为280.2万人,比重为50.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9‰。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率为99.86%。累计已有30313对符合生育二胎条件的育龄夫妇主动献出了二胎生育指标。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全省先进水平。 从业人员:全市年末从业人员270.1万人,比上年减少0.9万人,下降0.3%,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5.5万人,增加0.6万人,增长0.8%;第二产业从业人员79.3万人,减少1.6万人,下降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5.3万人,增加0.1万人,增长0.1%。 全市城镇单位年末从业人员89.8万人,比上年减少3.2万人,下降3.4%,其中在岗职工85.5万人,下降3.6%。离岗职工10.8万人,比上年减少0.1万人。 城镇再就业:全市实现就业和再就业8.9万人,其中安置下岗职工3.8万人、失业人员5.1万人。市政府投入4000万元,开发1万个公益性就业岗位安排大龄失业人员上岗就业。劳动力市场成为促进就业的主渠道,6.9万人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 二十、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3493元,比上年增加1592元,增长13.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418元,比上年增长8.1%;年人均消费性支出6512元,增长7.2%。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900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甘井子区、长海县、旅顺口区和金州区名列全省各区市县的前4位;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00元,增长3.4%。 房改资金:据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统计,截至年末,全市累计归集房改资金147.6亿元,其中市本级101.8亿元;全市住房公积金缴交率达到95%;共向36607户职工发放了住房政策性抵押贷款23.3亿元,其中市本级27248户、19.65亿元。 社会养老保险补贴:市财政安排2.4亿元资金支持社会保障事业。从8月1日开始,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月人均增加近40元;投入1200万元,对大龄下岗自谋职业人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给予补贴;投入900万元,对参加医疗保险的五种慢性病患者和70岁以上住院老人给予医疗补助;投入1850万元,为城区困难职工和供热单位提供采暖补贴。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万人,覆盖面达到98%,36.6万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市内四区20.8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4万人,市本级覆盖面达到8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6万人,覆盖面为98%。 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四位一体”最低生活保障模式,年内共投入最低生活保障资金5000万元,保障人数98498人。市财政承担70%资金,扩大了北三市最低生活保障面,保障标准由月130元/人提高到150元/人。全市筹集下拨扶贫帮困款物价值1.34亿元,50多万人次得到了救助。制定优惠政策,对英那河水库扩建淹没区的2654户、9072名居民全部实行开发性移民。 社会福利事业:年内新批准社会办福利机构3家,投入建设资金3500万元,设置床位400张,全市福利机构平均床位利用率达68%。集中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6所,总投资4500万元,农村五保老人年人均生活水平达到1900元;各敬老院除五保老人外接收社会人员625人。投入资金1780万元,在20个街道、40个社区、85个活动场所设立了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服务站和活动室。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计划生育率为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口径。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不含居民住宅销售额。 5、本公报全文发布于2002年3月6日《大连日报》B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