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30.0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机耕面积19.9万公顷,增长0.7%;机播面积11.4万公顷,下降4.1%;化肥施用量(折纯)12.4万吨,下降10.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改造中低产田2.7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万公顷,治理河道435.7公里,除险加固水库12座。农业精品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黄海大道经济带新建精品工程31项,总投资4亿元。引进农业新品种226个,推广新技术60项。 六、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继续增长。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7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 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较为紧密。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079.8亿元,产销率为98.23%。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销售产值892.7亿元,产销率98.22%,提高0.14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销售产值641.7亿元,产销率99.93%,提高2.05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销售产值473.1亿元,产销率98.41%,下降2.24个百分点。 工业出口供货能力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80.7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大中型工业企业306亿元,增长36.7%;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49.4亿元,增长48.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260.9亿元,增长44.8%。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4.1亿元,比上年增长64.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3.6亿元,增长103.8%,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增长60.4%,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8.1%。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与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实现。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一大批小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经营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年内,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7.6亿元,比上年增长2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3.9亿元,增长25.5%。 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属于国民经济基础性、大宗性以及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在被考核的277种产品中,有175种产量增加。其中,原油加工量、化肥、内燃柴油机、金属切削机床、通讯电缆、程控交换机、彩色电视机、激光视盘机等产品产量,增长率均达22%以上。 建筑业生产发展走势良好。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5%。在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的拉动作用下,全市536户资质4级及以上的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45.4亿元,比上年增长24%;单位工程施工个数6871个,其中招投标承包工程3243个,占47.2%;单位工程竣工个数4624个,其中优良工程1648个,占35.6%;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6.1万元/人,增长17.3%;实现利税总额9亿元,增长45.2%。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 通运输生产平稳增长,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市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8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 全市完成客运总量1.1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80.28亿人公里,分别增长2%和4.8%。其中,铁路1850万人次和32.64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3% 和8.8%;公路8766万人次和26.67亿人公里,分别增长2%和2.3%;水路598万人次和10.27亿人公里,分别增长3.3%和下降11.3%。 全市完成货运总量2.18亿吨,货物周转量731.97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1%和21.6%。其中铁路2310万吨和127.2亿吨公里,分别增长4.2%和9.8%;公路15368万吨和34.48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4%和1.6%;水路2934万吨和563.48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1.3%和27%。 沿海港口完成旅客吞吐量693万人次,货物吞吐量9699万吨,分别下降17.1%和增长6.8%,其中大连港为564.4万人次和9084.1万吨,分别下降14%和增长6.8%;集装箱吞吐量101.1万标箱,增长37.4%。航空港完成旅客吞吐量275.1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63万吨,分别增长16.5%和25.4%,其中出港139.49万人次和3.98万吨,分别增长18.1%和20.7%。 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4.1亿元,比上年增长48.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亿元,电信业务总量52.4亿元,分别增长11.3%和50.1%。在邮政业务中,完成函件3632万件,增长3.7%;特快专递108万件,增长16.8%;年末邮政储蓄余额37.6亿元,增长17.7%。在电信业务中,完成本地区电话通话量28.3亿次,增长5.6%;年末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92万门,增长25.1%;城乡有线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增长22.4%和70.7%;住宅电话全市每百户拥有56部,其中城市每百户拥有82部。 八、商业、物价和质量监督 商业市场平稳运行。全市完成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4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8.7亿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按销售地区划分,城市零售额450.8亿元,增长9.6%;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7.9亿元,增长2.8%。按消费品类别划分,吃类零售额266.5亿元,增长6.3%;穿类零售额77.1亿元,增长17.7%;用类零售额137.6亿元,增长9.3%;烧类零售额7.5亿元,增长24%。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58.6亿元,增长9.7%;餐饮业零售额64亿元,增长19.8%;制造业及其他行业零售额66.1亿元,下降2.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商品销售额4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商品批发额增长15.6%,商品零售额增长15.2%。 市场价格水平降势减弱。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4%,较上年0.5%的降幅减弱0.1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2%,较上年4.7%的降幅减弱2.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类比上年下降1.1%,衣着类下降2.8%,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6.7%,医疗保健用品类下降1.1%,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0.8%,居住类上涨12.5%,服务项目类上涨1%。 质量监督、标准化和计量工作继续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9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9个。年内对2053个企业、3079个批次的产品进行检验,平均合格率为85.6%;完成产品采用国际标准50项;办理组织机构代码11197户,发展条码系统成员186户;检定计量器具31万台(件),受检率98%。有效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查获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标值总额1108万元,立案1364件,现场处罚2994件,消费者投诉、举报受理结案率98%。 九、环境保护、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计委等确定为“国家环保装备发展与设施运营示范化试点城市”。全市各级环保监测部门共完成监测数据79万个,其中大气自动监测系统获得59.5万个。审批建设项目4161项,环保投资43207万元;验收项目2571项,环保投资6410万元。全市工业废水治理率97%,工业废气治理率89%,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62%,工业粉尘回收率94%,4项指标综合治理率为85.5%。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全面启动“蓝天碧海”工程。建成马栏河、傅家庄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旅顺、长海污水处理厂;完成距岸1000米以内的近岸海域养殖场清理工作;关闭了甘井子区4家白灰生产厂点,清理了11家小炭厂,拆除了150座小炭窑;拆除4吨以下锅炉517台,扒掉烟囱380根;在全国率先推广使用柴油过滤装置,机动车尾气合格率达到8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98%,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2级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