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1 兴安盟统计局

3、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完成全年计划的111.41%。其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金融保险业增加值2.0亿元,比上年增长4.7%;房地产业增加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我盟消费品市场逐渐活跃。据统计,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完成年计划的100%。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39.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餐饮业零售额实现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据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79万美元,增长15.5%。其中:外贸出口总额完成5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3%,外贸进口总额完成174万美元,比上年减少22.0%。

4、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支出得到有效控制,金融形势平稳,物价指数继续攀升

2005年我盟进一步加强财源培育,强化税收征缴和增收节支工作,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07%,完成年初计划的102.4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9%,完成计划的103.76%;上缴中央税收完成3.99亿元,比上年增长30.3%。财政支出2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1%。

全盟金融形势平稳。截止200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9.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72%,其中:居民储蓄53.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1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9.0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79%,其中:工业贷款4.6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40.98%;商业贷款38.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83%;农业贷款8.4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39%。

市场物价继续攀升,对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据调查,全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全年累计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1.7%。主要受居住类价格上涨影响,全年居住类价格累均上涨7.0%。

5、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据统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59元,比上年增长10.72%,增幅比上年同期减少0.06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100.13%。工薪性收入仍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年人均工薪性收入为4583.0元,比上年增长7.89%,占可支配收入的64.02%。2005年由于出售农产品数量增多,实施政策性补贴等因素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75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工薪性收入280.0元,比上年增长43.6%;家庭经营纯收入1870元,比上年增长15.4%,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农产品收入2125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出售粮食收入1814元,比上年增长38.3%;牧业纯收入819元,比上年减少7.3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商引资难度增大,项目履约率低。近年来,我盟在招商引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区位条件、自然资源限制,投资环境不够理想,实际引资的效果仍不理想,缺乏产业聚集优势和对投资商的吸引力。虽然盟委、行署在招商引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没有全部得到落实,造成一些项目启而不动。确定的一些重点投资项目(如鲁能中旗电厂、阿尔山机场等)没有如期开工建设;本年在建计划上亿元的一些重点投资项目工程施工进度迟缓,如:内蒙古绰勒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完成本年计划总投资1.4亿元的25.4%;乌兰浩特第二热电厂2×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完成本年计划总投资2.5亿元的41.7%;前旗新建中蒙兽医厂项目完成本年计划总投资1.0亿元的7%等等,直接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建筑业增加值的完成。

2、农业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薄弱,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导致大部分农田基本建设低标准,农牧业科技普及不够快。经营观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粗放经营,缺乏精耕细作,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种植业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粮食产量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走高不降,2005年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下跌回升缓慢,与党的惠民政策形成了强烈反差,由此看来,只靠政策性减免农业税因素还不能解决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等问题。

3、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严重滞后。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1.0%,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比上年增长1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比上年增长16.4%,分别滞后10.3和4.6个百分点,两项收入仍处于全区后两位的状态,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4、工业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主要体现在:我盟的工业企业大部分是传统产业,主要产品大多属于资源性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缺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缺少大型的龙头企业和高科技支柱产业。

三、2006年加快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能否保持全盟经济快速发展,关系到“十一五”计划能否顺利实现至关重要。因此,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加快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供参考。

1、在继续抓好现有在建重点项目推进的同时,尽全力搞好中旗2×13.5万千瓦电厂、乌兰浩特2×30万千瓦电厂、突泉2×5万千瓦电厂、阿尔山机场、两伊铁路、霍乌铁路和白阿铁路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尽早达产增效,为全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要进一步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根据我盟现有的资源条件,寻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开发项目,充分发挥我盟后发优势。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我盟落户,我们必须下决心彻底整治投资环境,努力创造良好的行政、政策、法制、市场环境,特别是诚信环境,最大程度地降低外来投资者的成本和风险。

2、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大农牧业资金投入倾斜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控制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化肥价格的再度上扬。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拓宽农牧民增产增收空间。

3、继续加大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力度,搞好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重组,狠抓内引外联,吸引盟内外社会资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已有的生产能力。同时,抓好电力能源项目建设工作,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