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盟上下认真贯彻盟委、行署的决策部署,努力克服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草原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盟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3549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9821万元,下降8.1%;第二产业增加值292806万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30922万元,增长15.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5元,增长6.9%。社会劳动生产率17090元/人,比上年提高8.1%。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0%。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0%。分项目看,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食品上涨2.2%(其中粮食上涨0.7%,肉类上涨6.6%,蛋类上涨3.9%);衣着和交通通讯分别上涨0.5%和1.2%;娱乐教育和文化用品上涨1.0%;居住上涨1.5%;烟酒用品及医疗保健分别下降1.8%和0.4%。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上涨1.7%。 城乡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年末全盟从业人员435018人,比上年增长1.4%,其中全盟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03389人,下降3.8%;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54082人,增长19.7%;乡村从业人员277546人,增长0.5%。 劳动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全盟劳动部门设立各类职业介绍机构46家,6835人次通过职介机构实现了就业。劳动就业向多渠道发展,全年有892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受农牧业灾情影响,财政增支减收。全盟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61752万元,比上年下降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6179万元,下降16.7%;上划中央“两税”收入25573万元,增长27.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74449万元,增长63.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农牧业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农牧民增收困难较大;城镇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有效容量不足,部分居民生活仍比较困难;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还比较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社会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治和规范。 二、农业 由于受多种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负增长。粮食产量因灾和调整播种面积大幅度减产,全年粮油产量6.0万吨,比上年下降35.5%,其中,粮食5.5万吨,下降33.0%,油料0.5万吨,下降51.9%。蔬菜产量62.1万吨,下降26.5%。青饲料(包括人工种草,下同)产量增幅较大,播种面积163.5万亩,增长103.6%,产量78.0万吨,增长96.0%,弥补了粮油及蔬菜减产的部分损失。 畜牧业生产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确保了稳定发展的基础。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1618.6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减少189.7万头(只),总增率32.8%。其中大牲畜和羊总头数1610.6万头(只),减少186.4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牲畜1001.0万头(只),比上年下降5.3%,比重为61.8%。年末牲畜存栏904.6万头(只),其中大牲畜和羊存栏898.9万头(只)。年内大小畜出栏730.8万头(只),比上年下降5.0%;出栏率71.8%,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商品率为127.1%,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18.5万吨,比上年下降10.9%;奶类产量12.6万吨,下降12.1%;羊绒毛产量1.4万吨,下降12.5%;皮张产量为783.9万张,下降0.9%。 全年造林面积22994公顷,比上年增长17.7%。其中人工造林11534公顷,增长16.5%;飞播造林面积11460公顷,增长19.0%。新育苗面积218公顷,下降8.0%。零星植树83万株,下降21.7%。 渔业生产下降。全年水产品产量1437吨,比上年下降22.0%。 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盟农牧业机械总动力62.2万千瓦,比上年提高4.0%;机耕地面积261.6万亩,比上年增加28.9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1.2万亩,增长21.6%;农村牧区用电量2712.1万千瓦时,增长3.9%;化肥施用量(折纯)10070吨,比上年下降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09951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0039万元,同比增长11.5%;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9912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央企业1户,完成工业增加值91139万元,地方企业133户,完成工业增加值689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7278万元,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2761万元。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8641.6万元,盈亏相抵后净利润6769.3万元,应缴税金21872.3万元;亏损企业13户,亏损面9.7%。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全盟建筑业增加值完成82855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8.7%。全盟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29个,实现利润477.8万元。全年施工工程156个,各类房屋施工面积22.4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继续较快增长。在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8509万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9901万元,比上年增长29.5%。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完成195831万元,增长39.8%;城镇居民个人投资9809万元,增长16.5%;其他经济类型完成32869万元,下降7.9%。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87701万元,增长30.6%;更新改造投资7053万元,下降45.0%;房地产投资17765万元,增长68.5%。 投资效益明显提高。全盟建成投产项目240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6.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163184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8.4%,提高6.1个百分点。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新改建公路472公里,原油开采8万吨,学校建筑面积24167平方米,学生席位8160个。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客货需求平稳增长,邮电通讯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交通邮电完成增加值42553万元,增长15.9%。公路货运周转量119457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2.1%;公路客运周转量5845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9%。公路里程达7232公里,新增144公里。其中,黑色路面1927公里,新增164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