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物价比较平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扣除物价因素外,实际增长12.5%。按行业分:批零贸易业20.2亿元,同比增长12.2%;餐饮业2.1亿元,增长12.4%;制造业1.5亿元,增长13.4%;农业生产者2.2亿元,增长13.3%;其他完成0.23亿元,增长10.4%。按地区分:城镇零售额21.2亿元,增长12.7%;农村牧区零售额5.1亿元,增长11.1%。全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4%。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鲜菜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依然呈上升趋势,其他均呈负增长。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66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8%。其中,出口总额达13869万美元,增长9.5%。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直接利用国境外资金1332万美元,同比增长21.0%,直接利用盟外资金37751万元,比上年增长34%。“三资”企业26家。 草原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盟共接待游客55.6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32万人次,海外游客2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53万元,比上年增长9.2%,创汇6196万美元,同比下降19.4%。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相对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4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企业存款7.4亿元,增长22.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9.4亿元,增长13.8%。年末全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0亿元,下降0.8%。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36.4亿元,银行现金支出149.9亿元,货币净投放13.5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7981万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4615万元,增长21.8%;财产险保费收入3366万元,增长13.4%。全年赔保额1905万元,下降12.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进一步得到加强。全盟大专院校2所,招生人数426人,在校生743人,毕业生166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函授站1个,在校生390人,毕业生207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所,招生人数672人,在校生2796人,毕业生850人;普通中学62所,在校生52293人;职业中学24所,在校生10698人;小学289所,教学点213个,在校生83328人。全盟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 科学技术事业稳步发展。全盟有5项科研成果通过正式鉴定验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承担自治区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429项,成交额8546万元,技术交易额447万元。 十、文化艺术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启动了“锡林郭勒新世纪文化体育工程”,全面加强基层文化体育建设,全年新上建设项目4个,投入扩改资金40余万元,新建嘎查村文化室30个,巩固一类文化站97个。年终验收确定2个盟级文体先进旗,21个盟级文体先进苏木乡。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年内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40次,年内共组织推荐50件歌舞、艺术、摄影作品参加国际、国内和全区比赛,其中获国际奖8个,国家级奖5个,区级奖18个,盟级30余个。恢复农牧区电影队5支,全年放映1474场次。全盟13支艺术表演团体累计创作优秀文艺作品30个,完成演出任务1100场,文化下乡演出690场,观众达24万人次。目前全盟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224个,公共图书馆12个,藏书28.3万册;文化站162个。无线广播发射台4座,无线广播覆盖率87.86%;卫星地面接收站台5120座(含个体),电视发射台差转台194座,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广播电视站11座。电视履盖率达89.8%,总户数达26.5万户。《锡林郭勒日报》汉文版日发行量8448份,蒙文版2734份。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盟拥有普通业余体校2所,在校学生217人,专职教练员7名,开设国际式摔跤、揉道、射击等5个体育项目。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83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人数达8021人次。年内职工体育活动累计达200余次,农牧区体育活动800余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施行面100%,达标率90.5%。年内我盟运动员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农运会预选赛获3金1银1铜,参加决赛获6金2银1铜,在全区那达慕搏克赛中夺得第一名。竞技体育硕果累累,年内共组织举办全盟竞技比赛4项6次,参加全国比赛2次,获10金3银2铜,参加全区比赛5次,获8金2银1铜。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盟拥有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人员32人。自然保护区6个,自然保护面积17858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盟级自然保护区1个,旗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基本完成了“一控双达标”目标任务。草原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草原生态建设总规模达到1513万亩。累计完成沙源治理工程作业面积85.26万亩。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8元,比上年增加378元,增长8.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38元,增加55元,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654元,增长22.9%;农牧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336元,增加191元,增长8.9%,其中,现金支出1861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0。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8.1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3.8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速。全盟各类社会福利院10个,拥有床位240张;精神病院1所,床位100张,社会办托老机构2所,床位14张。13个院所共收养人数133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666人,得到临时救济人数42922人,定期救济1188人,其他救济2217人。 社会保险事业基本稳定。年末全盟有85650名在职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下降0.7%;25529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增长8.8%。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4、人口数据待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