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65个,其中,医院(含门诊)、卫生院1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卫生监督所8个;中心血站1个。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达到88.6万人,参合率达到95%,共筹集资金8201万元,共报销医药费7545万元。城镇职工参加医保人员18.1万人,共征缴医保费2.1亿元,为城镇职工支出医疗费1.8亿元。城镇居民参加医保人员22.6万人,共征缴医保费3611万元,全年为城镇居民支出医疗费2153万元。 体育事业充满生机。全市在成功举办”巴彦淖尔市第一届运动会“的同时,全市体育健儿圆满完成自治区14项注册比赛参赛任务,获奖牌51枚。其中获金牌16枚,银牌13枚,铜牌22枚。我市有2个苏木镇、2个社区被自治区体育局、文明办评为全区体育先进集体,8人被自治区体育局评为先进个人。目前全市体育人口占到全市总人口的41%。100%的中小学实施《学生体制锻炼标准》,学生体育健康率达100%。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有职工人数414人。环境监测站4个,监测人员112人。全年下达限期治理企业73个,累计完成限期治理企业111个;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96个,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投资2.7亿元,关停并转迁企业4个。年末全市共设立各级自然保护区6处。其中,国家级的2处,分别为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5.5万公顷;自治区级的4个,分别为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阿尔其山叉子圆柏自然保护区、乌拉山自然保护区和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3.2万公顷。设立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为1.7万公顷。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势呈现出回落态势。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173.8万人,比上年减少0.4万人,减幅为0.2%。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2万人,在少数民族人口中蒙古族人口8.4万人。城镇人口7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44.6%;乡村人口96.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55.4%。全市男性人口有88.5万人,女性人口有85.3万人。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77元,比上年增加1617元,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0227元,比上年增长2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随着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水平也随之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8248.7元,比上年增长17.3%,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3%。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6603元,比上年增加1168元,增长2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2%。其中,农民收入6692元,增加1182元,增长21.5%;牧民收入4815元,增加938元,增长24.2%。农牧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到1790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27.1%,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548.3元,比上年增长16.0%,恩格尔系数为42.2%。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亦不同程度有所增长。(见附表三)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再创佳绩。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各类城镇从业人员有21.3万人,纳入社会化管理的离退休人员达4.9万人。全年共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7.1亿元,养老金发放率100%。全市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总人数达81.4万人(次),其中,参加养老保险26.2万人,较上年新增2万人,增长14.7%;参加医疗保险40.7万人,较上年新增10万人,增长32.6%;参加工伤保险9.0万人,较上年新增0.5万人,增长6.0%;参加生育保险5.5万人,较上年新增0.3万人,增长4.7%。全年共征缴四项社会保险费9.6亿元,其中仅养老保险费就较上年增收2.5亿元,增长71.7%;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费则分别较上年增长了36.8%、43.7%和81.7%,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四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滚存结余达14.1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了新突破。截止2008年12月底,全市共有敬老院21所,床位749张,入住人数574人,床位利用率达到77%……全市城镇低保对象达到5.2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169元,比2007年提高了31元;全市农牧区低保对象达到7.1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2万多人;人均年补助水平达到655元,较2007年提高了49%。全年筹集公益金600多万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365万元,完成体育彩票销售额3750万元。 注:1、本公报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