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2002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不含大兴安岭森工集团、铁路系统投资和农村牧区投资),完成额达5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0%。在城镇投资完成额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38.0亿元,增长46.2%;集体经济单位投资1.1亿元,增长57.1%;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1亿元,下降20.5%;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15.7亿元,增长41.4%。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40亿元,增长70.4%;更新改造投资8.0亿元,增长60%;其他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增长10.4%;房地产开发投资7.0亿元,下降30.3%。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44.0亿元,增长24.6%;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5.7亿元,增长145.3%。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构筑出新的产业布局。2002年在国债资金有力的支持下,以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天然林、草原生态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拉动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2亿元,增长3.4倍。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加大,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2.8亿元,增长52.4%,其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6.8亿元,增长78.9%。主要公路交通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速度加快,第三产业投资完成42.9亿元,增长30.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13.6亿元,增长37.4%。社会服务业完成投资5.9亿元,增长118.5%。投资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全市城镇以上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全部建设项目投资总规模556个,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346个,更新改造新开工项目54个,全年在建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2个,在建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2个,全市大中型基建项目完成投资9.9亿元,增长450%。新建公路702.2公里。 五、国内贸易 市场商品销售持续快速增长。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6亿元,总量在全区仍居第4位;增长12.1%,增速在全区居第5位,增幅比上年高3.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49.2亿元,增长13.3%;餐饮业完成5.4亿元,增长15.9%;其他行业完成13.1亿元,增长6.4%。从销售地域看:城市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8亿元,增长12.8%,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9.1%;县及县以下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9亿元,增长10.6%。市的零售总额增幅比县及县以下高出2.2个百分点,城市发展快于农村。 六、对外经济 我市外经外贸企业能够发挥口岸地区的优势,多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始终在全区保持第一位。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3.0亿美元,增长24.8%,其中:出口2.4亿美元,增长22.7%;进口10.7亿美元,增长25.2%。从出口总额看,旅游贸易出口2.0亿美元,增长18.2%;一般贸易出口0.2亿美元,增长109.7%;易货贸易出口0.1亿美元,下降7.6%;加工贸易出口57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自带物资出口2万美元。从进口总额看,边境易货贸易进口10.7亿美元,增长25.3%;旅游贸易进口90万美元,一般贸易进口15万美元,加工贸易进口6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又有新进展。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8项,新批外资投资企业8户,合同外资金额2194万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011万美元,增长80.5%,新设的外商投资企业涉及木材加工、旅游观光、制药、石油仓储、肉食加工5个行业,投资来源于香港、新加坡、韩国、美国4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企业。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全市“三资”企业共81个,全年共备案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45个,合同总金额0.43亿美元,实现营业额0.13亿美元,外派劳务1602人次。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增加值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30.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1%。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09.5亿吨公里,增长19.7%;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1.1亿吨公里,增长0.4%。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6.0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0.3%。其中: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4.9亿人公里,下降1.1%;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1.2亿人公里,增长0.7%。全市公路里程已达9498公里,增长0.8%。我市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4.5亿元,增长16.3%。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2.2%,比上年增长9.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完成3.3亿元,增长14.2%;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0亿元,增长1%。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0.6万门,比上年增长16.9%。全市电话用户已达43.4万户,比上年增长16.5%。全市住宅电话达到37.7万户,比上年增加5.3万户,增长16.3%。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6.2%,移动电话用户已达34.3万户,增长41.2%;互联网用户3.3万户,增长2.7倍。旅游业加快发展。2002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7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其中:过夜海外旅游者13.8万人次,增长19.1%;国内旅游者158万人次,增长15.8%;国际旅游创汇4906.5万美元,增长2.2%;国内旅游收入12.3亿元,增长83%。旅游业总收入16.3亿元。 八、金融和保险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继续增加,各项存款余额20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0%,其中:企业存款31.2亿元,下降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5.2亿元,增长14.2%。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72.8亿元,下降0.6%。其中:短期贷款98.4亿元,增长1.2%;中期流动资金贷款3.9亿元,下降14.5%;中长期贷款67.1亿元,下降0.5%。银行现金收入为730.7亿元,增长24.9%;银行现金支出为765.1亿元,增长23.8%;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现金34.4亿元,增长4.8%。现金投放的主要渠道为工资性支出和农副产品采购支出。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市现有保险险种8大类,保险业务总收入4.56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其中:财产险收入1.37亿元,增长7.9%;寿险收入3.19亿元,增长54.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23亿元,下降4.2%。全年保险赔付额为1.76亿元,比上年增长64.5%。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0.77亿元,增长35.1%;寿险赔付0.99亿元,增长98.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鉴定科技成果17项。其中: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9项,合同成交金额3109万元,比上年增长3.0%。教育事业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招收专科学生2353人,比上年下降9.7%。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5619人,比上年增长16.9%。成人高校1所,招收学生223人,下降5.9%,在校生553人,增长35.5%。普通高中52所,比上年减少1所,招收学生14216人,增长5.9%,在校学生数37799人,增长10.3%,其中:少数民族9821人,增长18.6%。初中222所,减少5所,招收学生47886人,下降1.9%,在校学生数140503人,增长1.3%,其中:少数民族32322人,增长1.7%。小学校937所,减少28所,招收学生35609人,下降6.1%,在校学生204750人,下降8.1%。学龄儿童入学率99.04%,比上年增加0.01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97.76%,比上年增加0.01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