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伦贝尔市统计局 2003年2月28日 2002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入世和西部大开发两大机遇,围绕撤盟设市和全区精神文明现场会两件大事,切实抓好农牧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建设和对外开放五个战略重点,发扬知耻后勇,团结创新,真抓实干,与时俱进的呼伦贝尔精神,全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使我市国民经济呈现恢复性快速增长新局面,各项事业持续发展。 一、综合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90.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5.11亿元,增长12.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4.79亿元,增长18.1%,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6.58亿元,增长12.8%,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8.2亿元,增长30.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0.45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3.9:27.5:48.6调整到23.7:28.8:47.5。市场物价低价位运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3%。分项目看,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6%,居住价格上涨1.2%外,其它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与上年相比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0.5%,但涨幅比上年有所回落。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全年通过多种渠道使10821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7%。全市财政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保障能力继续得到增强,到年末全市职工工资基本得到足额发放。财政总收入完成19.7亿元,完成预算的105.4%,比上年同期增加3.1亿元,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5亿元,完成预算的107.9%,同比增加1.8亿元,增长15.0%。上划中央“两税”5.4亿元,增长11.8%。全市财政支出预计达39.7亿元,完成预算的110.5%,同比增加11.3亿元,增长40%。一般预算支出38.27亿元,增长40.9%。其中:基本建设、社会保障补助、科技三项费用、工业交通事业费、社会福利救济、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外交外事支出额增幅较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企业技术创新滞后,工业经济总量小,效益低;部分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仍很困难,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等诸多问题,需加大力度逐步解决。 二、农牧业 全市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消灭荒山、植树造林,使全市的自然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为农牧业生产减少自然灾害创造了有利条件。200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45.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完成25.98亿元,增长15.4%,占第一产业的57.6%;畜牧业增加值完成15.29亿元,增长9.6%,占第一产业的33.9%。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种植业内部基本实现了“减粮、扩经、种草、增饲、调优、调特”的农业生产格局,粮经饲种植比例由上年的81.6:17.3:1.1调整为76.9:21.3:1.8。2002年,全市粮食产量达203.7万吨,成为继1997年后第2个高产年,比上年增长56.6%,其中:小麦和玉米分别增长48%和113.5%。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27.3万吨,增长125.3%;甜菜产量16.3万吨,增长132.4%。粮食平均亩产167.5公斤,增长65.8%,是历史最好时期。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又有新进展。2002年全市又有13个产品获绿标,获标总数达79个。绿色食品产量达25.3万吨,增长38.4%。无公害出口创汇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2.6万亩。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林业生产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万公顷;退耕还草面积6万公顷;完成造林面积3.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5.8%,幼林抚育面积8.35万公顷。机电井数量11442眼,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万公顷。全市畜牧业生产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目前畜牧业生产已经形成了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牧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柱、吸引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畜牧业投资体系。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710.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102.7万头只,增长16.9%,增加量居全区首位,总量在全区由2001年的第7位跃升到第4位;其中:大小牲畜存栏623.5万头只,增长18.7%;生猪存栏87万头,增长5.3%。2002年末大小畜能繁殖母畜292.5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23.7%,产奶牛头数17.42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9.4%。牲畜出栏明显增加,全年牲畜出栏261.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7.9%。大牲畜出栏率34.9%,下降2.7个百分点,羊出栏率59.0%,增加2.0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13.1万吨,增长8.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为12.1万吨,增长7.5%。奶类产量33.6万吨,增长17.7%。禽蛋产量1.8万吨,增长4%。渔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4万吨,比上年增长13.6%,淡水养渔业发展较快。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178.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6%,机耕地面积95.8万公顷,农田受灾面积71.1万公顷,减少29.98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8.2万吨,增长5.9%,农村牧区用电量1.2亿度,增长4.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6.58亿元,增长12.8%,占GDP的19.2%,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6亿元,增长16.4%。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1%,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4.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0.6%;集体企业增加值下降10.0%;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增长54.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7.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9.6%;其他类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01.7%。企业营运能力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水平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97.0%。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53.3,比上年提高30.8点;实现利税总额为3.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减亏61.1%;其中盈利企业盈利1.65亿元,同比增长34.1%;亏损企业亏损3.5亿元,下降42.2%;企业亏损面为12.1%。从构成综合指数的各项指标看:总资产贡献率6.0%,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42.4%,比上年下降38.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90.9%,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5%;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463元/人,比上年增加2869元/人。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全部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8.2亿元,增长30.2%,占GDP的9.6%。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工程649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67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2.3万平方米,下降8.4%;竣工房屋面积110.5万平方米,增长10.8%;房屋建筑竣工率为83.5%,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亏损企业个数为11个,下降35.3%;实现利润1844万元,增长42.8倍;实现税金总额6314万元,增长88.4%;建筑施工亏损企业亏损面11%,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8462元/人,比上年增加8849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