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3个,博物馆6个;广播电台1座,调频发射台5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2.5%,比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199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78.7%,与上年持平。我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294场。卫生系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全市各族人民身心健康。全市现有卫生机构1259个,医疗卫生单位病床10309张,比上年下降2.0%。卫生技术人员15643人,比上年下降6.1%。全市体育健儿在国内重大比赛中共获奖牌80枚。在省级比赛中获得29枚金牌。在校学生体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率为77.1%,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各地普遍展开,传统体育项目有了新发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2002年全市出生人口22980人,比上年同期减少928人,人口出生率为8.63‰;死亡人口998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36人,人口死亡率为3.75‰;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4.88‰。年末全市总人口达267.65万人,比上年增长1.0%。其中:蒙古族人口21.8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25.0万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各项增资措施的出台和兑现,加之社保资金的落实到位,使全市在岗职工工资得到大幅度提高。2002年全市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706元,增长18.8%;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5641元,完成计划的100.3%;增长8.3%,高出计划0.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143元,增长5.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2.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278元,总量是历史以来最高点,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92元,总量在全区排位由上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7位;增速为17.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在全区各盟市中居第2位。其中:农民2214元,增长20%,牧民3189元,增长5.5%。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3.83%。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12.6万平方米。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数660张,比上年增长4.8%。收养人数533人,增长20.3%。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44处,比上年下降1.4%。社会保险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年末全市有25.1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下降0.39%;有55591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 注:1.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个别指标为预计数或快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