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1 赤峰市统计局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3.5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4%;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70.1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6%;每公顷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2.71千瓦,增长5.9%;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8亿千瓦时,增长6.1%;化肥施用量(折纯)17.45万吨,增长10.4%。

三、工业和建筑业

优势产业活力彰显。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02.00亿元,增长28.1%,增速快于上年4.0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74.14亿元,增长35.2%。能源、冶金、食品、制药支柱行业增长势头强劲,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四个行业共完成增加值67.1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5 %,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提高30.6 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82.5%。旗县区工业发展较快,有8个旗县区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松山区增长68.6%、阿旗增长52.9%、右旗增长61.6%、克旗增长73.6%、翁旗增长55.1%、喀旗增长42.2%、宁城增长70.4%、敖汉增长54.2%。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完成55.34亿元,增长30.4%,小型工业完成18.80亿元,增长56.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34.01亿元,增长25.7%,其他类型企业完成40.13亿元,增长47.1%;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20.93亿元,增长36.8%,重工业完成53.21亿元,增长35.0%。轻工业、小型工业企业、其他类型企业增速快于重工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2.74,提高32.05点;销售收入214.55亿元,增长40.4%;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54%和6.94%,分别提高1.59和1.7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66897元/人,提高24387元;流动资金周转率2.35次,提高0.44次。同时,由于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内部结构得到优化,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利润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6.38亿元,增长49.7%,利润总额实现13.23亿元,增长74.3%。

工业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原煤1648.63万吨,增长3.2%;发电量104.42亿千瓦时,增长8.5%;化学原料药1.45万吨,增长6.1%;中成药0.16万吨,增长41.4%;配混合饲料37.63万吨,增长28.2%;啤酒20590万升,增长30.2%;水泥220万吨,增长22.4%;鲜冷藏冻肉17.86万吨,增长22.4%;十种有色金属15.53万吨,增长14.4%;成品糖4.19万吨,增长44.1%;食用植物油2.47万吨,增长26.9%;黄金2953公斤,增长33.6%。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结构优化,振兴优势工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彻底扭转了“九五”时期工业经济低速低效运行的被动局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九五”末的3.5倍,年均增长24.4%;销售收入是“九五”末的3.2倍;利税总额是“九五”末的5.8倍。

建筑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4.03亿元,增长1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1.28亿元,增长42.7%。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27.09亿元,增长34.4%。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119.59 亿元,增长20.0 %;集体经济单位投资5.02 亿元,增长0.4 %;城镇个人投资2.24 亿元,增长16.7% ;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104.43亿元,增长88.1%。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57.56亿元,增长32.4%;更新改造投资16.64亿元,增长188.8%;其它投资18.03亿元,增长88.0%;房地产开发投资17.61亿元,增长61.3%;农村非农户投资21.44亿元,增长27.8%。从项目隶属关系看,地方项目完成投资213.97亿元,增长36.6%;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7.31 亿元,增长221.2%。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第一产业投资40.34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投资90.31亿元,增长23.1%。工业完成88.79亿元,增长22.2%,其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28.92亿元,增长117.9%;第三产业投资96.44亿元,增长59.3%。其中交通运输邮电完成40.40亿元,增长60.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1.13 亿元,增长5.05倍。全年新建公路1352公里;改建公路1130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379 米。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有20个,共完成投资80.7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4.9%。其中,赤峰至通辽高速公路完成17.02亿元,赤峰至大板高速公路完成7.92亿元,奶牛产业化项目完成7.49亿元,肉羊产业化项目完成7.44亿元,元宝山发电厂四号机组复建工程完成6.60亿元,赤峰远联钢铁有限公司钢铁项目完成4.00亿元,克旗赛汉坝风电场完成3.15亿元,赤峰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3.20亿元,赤峰热电厂四期工程完成3.01亿元。

“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投资总量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五年投资累计完成605.93亿元,是“九五”时期总和的3.2倍,是“八五”时期总和的5.6倍,累计投资增长幅度高于“十五”预期目标14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40.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最为迅猛,累计完成412.52亿元,占累计投资总额的近70%,是“九五”时期的3.7倍。

五、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条件有效改善,承运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1128公里,增长3.6%,其中等级公路率达到97.6%。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7433万吨,增长8.9%;货物周转量44.37亿吨公里,增长10.1%。公路客运量2687 万人,增长3.3%;客运周转量14.70亿人公里,增长0.4%。

邮电通信业发展壮大。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完成17.99亿元,增长39.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6.95亿元,增长42.2 %;邮政业务总量1.04亿元,增长3.5%。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3万门,增长12.3%,程控电话比重为100%;市内电话用户达到58.48万户,增长11.6%。其中,住宅电话43.86万户,增长3.9%;已通电话行政村所占比重为96.6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1.68万户,增长39.5%。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63万户,增长16.4%。

旅游业蒸蒸日上。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39.65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0 %,其中:海外游客11035 人次,国内游客338.55 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实现25.39 亿元,增长95.0%,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7.3%,其中:国际旅游创汇444.3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5.03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