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1 赤峰市统计局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5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7.24亿元,增长16.2%。分城乡看,市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0.38亿元,增长16.8%;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6.81亿元,增长15.8%;县以下实现30.05亿元,增长15.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115.60亿元,增长14.8%;餐饮业零售额15.59亿元,增长18.6%;其他行业零售额6.05亿元,增长15.3%。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62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2%。其中,进口总额9353万美元,增长68.6%;出口总额6915万美元,增长11.1%。在进出口总额中“三资”企业完成4307万美元,增长33.6%;自营企业完成11910万美元,增长39.3%。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合同外资额713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531万美元。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增加。2005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19.87亿元,增长25.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5.53亿元,增长20.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9.48亿元,增长8.2%。

保险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年财产保险金额276.30亿元,比上年增长7.2 %;保费收入1.28亿元,增长14.6%;已决赔款金额6295万元,增长0.5 %。年末人寿险承保人数20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30万人次;保费收入4.79亿元,增长3.3%;赔款3828万元,增长29.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普通高中等专业教育成果不断巩固。赤峰学院全年招收学生2436人,在校学生7748人,毕业生1449人;6 所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3874人,在校学生9552人,毕业生3207人。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进,高中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初中和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21.0万人和30.7万人,入学率为98.20%和98.73 %,辍学率为1.08%和0.12%。初升高升学率达到65.82%,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5.1万人。高考录取率达到89.20%,比上年提高3.90 个百分点。升学人数达到3.63万人,增加3501人,其中考入清化、北大的有36人,增加10人。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新发展。

学校硬件设施明显加强。全年普通中小学新增校舍21.5万平方米,危房比例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18372台,增长14.4%,图书848.3万册,增长3.6 %。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年内签订技术合同18项,合同成交额   2566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事业稳步前进。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 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3个,博物馆8 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和差转台346 座,其中功率一千瓦以上9 座。广播混合覆盖率93.6%,电视混合覆盖率88.1 %。《赤峰日报》全年出版2885千印张。

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  825个,增加17个。其中医院62个,增加4个;卫生院242个,增加1个;采血机构6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3个。年末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位11445张,增加  57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239人,增加488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获得国家奖励扶贫。卫生防疫、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断加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体育健儿参加自治区级比赛10项,共获奖牌138枚,其中金牌51枚。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78次,参赛人数8.8万人次,其中体委系统举办14 次,参赛人数1.1万人次。全年发展二级运动员17人。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中小学在校学生中有62.60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9.22%,比上年提高2.92个百分点。全市老年体协组织已发展到3196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30.8 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4.0%,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十一、环境保护和气象

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2005年,全市共完成166个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和91个工业项目的环评审批,市本级项目环评执行率100%;有1103家餐饮企业拆除原煤散烧炉灶,113家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装置,至此全市1560家餐饮企业已全部使用清洁燃料;33家洗浴锅炉改为型煤锅炉,关闭8家;市区有109个无排水管网的理发、美容、洗车等单位完成整改。大气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天数为261天,较上年增加24天。全市有15个企业、1个地区开展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

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全面加强。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加大了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力度,查处了一批违法矿山开发企业,尤其是加大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2005年,赤峰市有2个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阿鲁科尔沁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气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年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测、预警、预报准确,地面测报错情率仅为万分之一;高空探测6项指标全部达到自治区标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为全市农牧业有效防灾、减灾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较低增长。据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9.3万人,出生率10.50 ‰,死亡率5.47 ‰,人口自然增长率5.03‰。

居民收入平稳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72元,增加866元,增长12.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17元,增加402元,增长16.6 %。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2834元,增加393元,增长16.1%;牧民人均纯收入2625元,增加453元,增长20.9%。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755元,较上年增长10.2%。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260元,增长25.7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1.8 %,与上年持平。农牧民恩格尔系数39.4%,下降2.7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使用面积20.35 平方米,增加0 .76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20.96平方米,增加1.18 平方米。其中,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1.36 平方米,增加1.19 平方米;牧民人均住房面积16.42平方米,增加0.68 平方米。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不同程度增长。

“十五”时期,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十五”初的1:0.349逐年提高到2005年的1:0.3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00年增加2984元,年均增长10.5%,高于“十五”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2000年增加1133元,年均增长10.8%,高于“十五”预期目标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9.9%和80.3%;交通、通讯支出增长67.3%和278.7%;医疗、卫生保健支出增长51.2%和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