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乌海市统计局

乌海市统计局

(2006年3月12日)

2005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及国家、自治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紧紧围绕我市经济战略构想,发挥优势,务实创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超额完成了“十五”预期目标,为我市“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8亿元,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73.80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增加值44.42亿元,增长18.9%。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26109元(折合3191美元),比上年增长23.3%,是2000年的2.74倍。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76%,第二产业贡献率为65.13%,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4.1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9:57.5:39.6变化为2005年的1.6:61.4:37.0。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8%,超出“十五”计划目标9.0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9.4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6.8%、25.2%和15.8%。

表1: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万元)

指 标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1201010  21.9 

第一产业  18827  10.4 

第二产业  737956  24.3 

工业  647338  27.2 

建筑业  90618  4.7 

第三产业  444226  18.9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137705  11.3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业  54881  17.1 

金融业  23051 1.6 

房地产业  31390  15.3 

其他服务业  197199 30.0 

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

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8.66亿元,比上年增长60.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34亿元,比上年增长52.7%。财政总支出14.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3.89亿元,增长24.4%。“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和支出累计分别达到47.1亿元和48.8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91倍和2.72倍,年均分别增长35.9%和59.5%。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低于上年1.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6%;肉禽及制品类价格上涨3.1%;居住类价格上涨9.1%;娱乐教育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2%;衣着类价格上涨0.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7%。除此以外,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4.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9%。

生产领域价格涨幅较高。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17.5%,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6%,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08%。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8.4%,比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农副产品类、其他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分别为15.9%、15.5%、13.3%和22.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1.2%,低于上年1.5个百分点。

表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

指标名称   2005年  2004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1.7 103.0

服务项目  102.4 101.0

食品类  102.6 109.5

粮食  104.8 122.0

肉禽及其制品  103.1 114.8

菜  107.7 99.7

烟酒及用品  100.2 99.5

衣着  100.2 99.2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9.1 96.4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1.7 100.0

交通和通讯  95.4 96.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2 99.9

居住  109.1 103.5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74543人,比上年末增加2979人。其中,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01704人,比上年增加2794人,工商注册个体私营从业人员47763人,比上年末减少407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显突出,就业压力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等问题任重道远。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实现一产业增加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完成农业总产值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按现价计算)。其中,种植业产值16251万元,增长16.2%;牧业产值14699万元,增长17.6%。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4433公顷,比上年增长4.04%;粮食总产量31665吨,增长10.9%。全年蔬菜产量132422吨,增长4.7%;禽蛋产量1680吨,增长15.1%;肉类产量10866吨,增长16.2%;牛奶产量9463吨,增长13.4%;生猪出栏8.27万头,增长21.3%;家禽出栏29.4万只,增长18.4%。

表3: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指标  单位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3.17  10.9 

蔬菜总产量  万吨  13.24 4.7 

肉类总产量  万吨  1.09  16.2 

禽蛋总产量  万吨  0.17  15.1 

牛奶总产量  万吨  0.95  13.4 

出栏生猪  万头  8.27  21.3 

出栏家禽  万只  29.4 18.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4.73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3.9%。全市14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59.0亿元,增长28.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33.81亿元,增长41.9。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4.96%。

“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6%,比“九五”时期提高9.3个百分点。

表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单位:万元)

指标  2005年  比上年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