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赤峰市统计局

赤峰市统计局

(2008年3月13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工业经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9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4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80.09亿元,增长29.8%;第三产业增加值188.62亿元,增长19.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3471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1844美元,比上年增长20.2%。全年劳动生产率26714元,比上年增长19%。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3.1∶41.2∶35.7调整为20.6∶47.5∶31.9,第二产业比重上升6.3个百分点,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5和3.8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达到29.8%,居三次产业之首,分别高于一、三产业25.2和10.3个百分点;从工业化进程看,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工业化率(工农业增加值之比)由上年的1.52提高到2.04;从贡献情况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58.6%和35.9%,第二产业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从拉动增长情况看,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1、11.7和7.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于一、三产业10.6和4.5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4.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4.3%,成为拉动物价总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扬。在食品类价格指数中,粮食价格上涨7.8%;食用植物油及制品上涨20.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8.5%,其中猪肉上涨64.9%、牛肉和羊肉分别上涨22.8%和29.4%、鸡价格上涨18.4%;鲜菜上涨10.7%。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指数保持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生产和建设领域价格上涨明显,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8%。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9.15万人。其中,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23.89万人、44.27万人和57.32万人,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4.9%、19.6%和25.5%。其中,城镇在岗职工31.29万人,增加1.61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17.81万人,增加1.93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76.2万人,增加5.71万人。全市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数3.4万人,新增就业人数3.09万人,登记失业率4.1%。

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63.24亿元,比上年增加18.98亿元,增长42.9%。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57.16亿元,增长58.6%。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28.18亿元,增长72.1%;上划中央和自治区税收收入28.98亿元,增长47.4%。有7个旗县区的财政总收入超过3亿元,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红山区、元宝山区的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克什克腾旗超过7亿元。财政支出明显扩大,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年财政总支出125.91亿元,增加35.36亿元,增长39.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19亿元,增长36.3%;教育支出25.66亿元,增长48.2%;公共安全支出5.27亿元,增长4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82亿元,增长41.9%;医疗卫生支出4.81亿元,增长59.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3亿元,增长56.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3.19亿元,增长126.9%;农林水事务支出14.99亿元,增长17.8%;交通运输支出6.95亿元,增长14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不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大企业拉动作用较弱,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非公有制经济相对滞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发展的资源成本、环境代价、物质消耗仍然较大,资源依赖程度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变率低,工业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任务比较艰巨;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经济发展外向度低。影响对外开放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受宏观调控、市场准入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市场化水平不高,经济自主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虽然较大但人均收入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等。

二、农  业

2007年在遭受严重干旱、风雹、病虫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540万亩,比上年下降0.3%。其中,粮食作物1197万亩,增长1.2%;经济饲料作物343万亩,下降5%。全市粮食产量61亿斤,比上年下降3.1%,是粮食生产历史排名第五的丰收年。其中谷物55.85亿斤,下降2.1%;豆类1.45亿斤,下降16.2%;薯类(折粮)3.71亿斤,下降11.8%。松山区、宁城县、敖汉旗粮食产量超过10亿斤,分别达到10.91、10.54和10.31亿斤。经济作物产量有升有降,其中,油料产量1.39亿斤,增长1.1%;甜菜10.01亿斤,增长15.2%;药材0.11亿斤,下降51.8%;烟叶0.24亿斤,下降43%;蔬菜54.79亿斤,增长20.3%;瓜类2.66亿斤,下降30.9%。

2007年牧业年度(六月末)牲畜存栏1732万头只,比上年增加62万头只,增长3.7%,创历史最高记录,居全区第一位。牲畜良种及改良种率达96.1%;牲畜出栏率50.9%,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能繁殖基础母畜存栏868.66万头只。初步统计,全年肉类总产量57.68万吨,增长10.6%。其中,猪、牛、羊出栏204万头、62万头和539万只,肉产量达到20.03万吨、9.61万吨和8.87万吨,分别增长14.1%、14%和20.4%。禽肉产量16.46万吨,增长0.3%;牛奶58.21万吨,增长44.5%;禽蛋49.5万吨,增长60.1%;绵羊毛1.72万吨,增长1.7%;山羊绒1324吨,下降22%。[见附表2]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6万公顷,飞播造林0.2万公顷,封山育林3.1万公顷。全年水产品产量9625吨,增长2.1%。

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5.1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99.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每公顷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2.87千瓦,增长2.5%;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9.34亿千瓦时,增长8.9%;化肥施用量(折纯)19.51万吨,增长12.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47.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06.56亿元,增长34.1%。按企业规模、经济类型、轻重工业分,大中型工业完成100.75亿元,增长13%,小型工业完成105.81亿元,增长73.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72.05亿元,增长18.5%,其他类型企业完成134.51亿元,增长45.7%;轻工业完成29.39亿元,增长16.9%,重工业完成177.17亿元,增长37.9%。小型工业企业、其他类型企业、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增长因素看,一是能源、冶金、食品、制药支柱行业快速增长。四个行业共完成增加值17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6.9%,增长34.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9.4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86.2%。其中冶金工业实现增加值113.5亿元,增长58.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4.2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1.1%。二是新增企业快速增长。39户新增企业完成产值70.5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7个百分点,贡献率28.6%。三是重点工业企业快速增长。35户重点调度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65亿元,增加70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7个百分点,贡献率28.4%。四是旗县区工业发展较快。有7个旗县区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松山区增长60.4%、巴林左旗增长34.6%、巴林右旗增长47.5%、克什克腾旗增长76.9%、喀喇沁旗增长80.1%、宁城县增长41.7%、敖汉旗增长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