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852个,其中医院64个,卫生院239个,采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3个。年末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位1252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994人。卫生防疫、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断加强。 全年体育健儿参加自治区级8大项比赛共获奖牌86枚,其中金牌32枚。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62次,参赛人数3.03万人次,其中体委系统举办12次,参赛人数0.9万人次。全年发展二级运动员30人。 中小学在校学生中有55.74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4.74%。全市老年体协组织已发展到1586个,有31万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 十一、环境保护和气象 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现场检查企业128家,对35家违规企业进行叫停和限期整改。继续取缔市三区建成区范围内1吨及1吨以下原煤散烧锅炉,完成47家1吨及以下原煤散烧锅炉改造工作。巩固洗浴、餐饮业原煤散烧治理成果,共取缔500余家原煤散烧炉灶,清理了214家原煤散烧反弹炉灶。全年二级或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81天。创历史最好水平。 开展了工业园区项目清查。开展了“十五”以来未批先建的工业建设项目核查,共核查项目326个。开展了2004年—2006年审批的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清查,对于未执行“三同时”制度、未进行环保验收的建设项目提出了处理要求和验收时限。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756个,其中当年建成投产的项目有556个,全部执行了“三同时”。 全年对25个生态类项目进行了验收,完成了阿旗天山镇自治区级优美乡镇建设、元宝山区山前镇自治区级优美乡镇建设和宁城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召开了赤峰市第三届高等级自然保护区年会,初步确立了由重数量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发展思路。 全年地面测报实行人工、自动双轨运行,地面测报错情率均为零;高空探测6项指标全部达到自治区标准;各类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警、预报基本准确,决策、公益和专业气象服务积极主动,优质高效;进一步加强了人工影响天气的安全管理和业务培训工作,飞机、火箭、防雹作业效果明显提高,为全市有效防灾、减灾和农业丰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7.66万人,比上年减少0.87万人。人口出生率10.75%。,死亡率5.81%。,人口自然增长率4.94%。。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32元,比上年增加1581元,增长18.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比上年增加461元,增长14.3%。其中农民3697元,增长14.3%;牧民3497元,增长14%。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145元,比上年增长10.3%。农牧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748元,比上年增长9.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0.3%和38.8%;年末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建筑面积27.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22.3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4平方米。其中,农民22.71平方米,增加0.49平方米;牧民18.75平方米,增加1.11平方米。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不同程度增长。 十三、安全生产 2007年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56人,比上年下降0.28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7.38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02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35人。 十四、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实有床位5186张,收养4340人。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219处。社会救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居民得到国家救济的达21.5万人。享受国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8.12万人,增加0.74万人。最低生活保障由上年的153元增加到173元。全年低保资金支出10602万元,增长40.2%。 全市有23.62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7.46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9%和11.8%。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效益指标和财务指标统计时点为2月、5月、8月、11月。 4、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建筑面积、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