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1年,全市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单位30个,完成投资23.4亿元,占到全市投资额的45%。投资较大的项目有:临汾电业局电网改造(36413万元)、山焦90万吨焦炉(6485万元)、三维2.5万吨1,4丁二醇(17807万元)、汾河生化3万吨柠檬酸(13170万元)、霍州煤电更新改造(12571万元)、侯马晋田热电三期改造(11000万元)、滨河路工程(11000万元)和海姿焦化45万吨焦炉(10600万元)等。 五、能源 2001年,全市在抓紧抓好关闭整顿小煤矿和安全生产的同时,努力开拓市场,使能源生产、销售出现近年来少有旺销局面。 能源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市能源工业完成投资l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基建更改用于煤炭工业投资2亿元,增长21.2%;用于炼焦工业投资7.1亿元;用于电力工业投资5.9亿元。全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1874万吨,比上年增长3.3%,增幅比上年降低2.2个百分点;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3133万吨,比上年增长8%,增幅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能源外输量大幅增长。全年全市共外输煤炭742万吨,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出口煤炭30.9万吨,比上年增长3倍,外输煤炭占煤炭产量比重由上年的l5.9%上升到l6.2%。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6亿元,比上年增长8.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7亿元,增长9.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7.9亿元,增长8.4%。分行业看,全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9亿元,增长12.1%;餐饮业零售额5.2亿元,增长15.9%;农业生产者零售额10.1亿元,增长13.1%;制造业零售额2.1亿元,下降17.7%。分所有制看,国有经济零售额8.5亿元,下降7.7%;集体经济零售额4.3亿元,增长4.5%;股份制经济零售额5.1亿元,下降14.5%;私营经济零售额0.65亿元,增长29.6%;个体经济零售额34.3亿元,增长13.6%。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年全市消费品集贸市场商品成交总额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生产资料市场成交总额2.75亿元,增长l3.8%。 规模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保持增长,经济效益滑坡。全市统计的51家规模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利润总额由盈转亏,全年亏损357.1万元。 七、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继续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4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出口完成42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7%;进口完成21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2.3%。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2082万美元。在稳定焦炭、纺织等传统商品出口的同时,全市重点扩大环宇牌染料、乔山牌铸造管件、华盛体育器材、机载配重件等一批潜力商品的出口,全市出口商品达到23类50多个品种,出口市场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末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29家,其中出口总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有12家。2001年,平阳制药厂、恒泰公司、华翔同创、恒通铸造、万泽公司等5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 外经工作取得新成绩。2001年,积极组团参加了华交会、厂交会、大连出口商品交易会、乌洽会、晋洽会等国内各类外经贸交易会,进一步扩大了贸易渠道。全年新批三资企业6户,合同外资总额327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5万美元,上年增长380%。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事业稳步发展。到2001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8761公里,比上年增长4.3%。其中,一级公路148公里,增长5%;二级公路1242公里,增长1.6%;三级公路3195公里,增长0.3%。 公路运输吞吐量全面增长。2001年,全市全社会公路客运量4683万人,比上年增长12.3%;货运量6475万吨,增长12.2%;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29.5%。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7.87亿元(2000年不变价格)。邮电通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1年底,全市电话(已装)交换机容量49.4万门,比上年增长37.8%;净增住宅电话用户8.9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6.91万户,其中本年移动电话新增16.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注册用户达到14947户,比上年增长78.1%;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2451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2.6%,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市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10.5部,比上年提高2.7部。 旅游事业又有新发展。初步完成了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开发建设了尧都广场、霍山生态游等11个旅游景点,壶口被定为国家地质公园,列入全省10大旅游景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评为全国4A级旅游景点。一年来,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86万人次,增长45.9%,创收6.7亿元,其中,旅游、访问、从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9%;旅游外汇收入235.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4%。年末,全市星级饭店达到22家。 九、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形势良好。全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步增长,贷款投入不断加大,现金投放适度平稳。2001年末,全市广义货币M2余额291.9亿元,比上年增长l7.7%;狭义货币M1余额97亿元,增长15.1%;市场流通中现金M0余额61亿元,增长11.2%。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15.4亿元,比上年增加6673万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0.9亿元,比年初增力37.8亿元,增长19.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0.2亿元,比年初增加3.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4.1亿元,比年初增加28.8亿元,增长l8.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1.2亿元,比年初增加19.9亿元,增长14.1%,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l0.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4亿元。在改善资金运作环境的同时,各级人民银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信贷投放,促进经济发展,全年共发放再贷款13.1亿元,再贴现20.4亿元,带动金融机构及时向企业实行贴现业务,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承保总额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9.9%。保费收入2.79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56亿元。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寿险保费收入1.4亿元,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0.16亿元。支付各类赔款9092万元,比上年增长89.9%,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6262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2830万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01年末,全市县以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8个,其中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机构7个,从业人员101人,科技活动人员83人;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1个,从业人员19人,科技活动人员19人。2001年,全市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成功举办了首届“产学研”高新技术项目洽谈发布会,签定合作意向143项,签定技术合作协议13项。同时,全市政府部门和企业同大专学院、科研院所共签定合作协议(意向)69项,付诸实施48项。弓j进农业新技术146项,付诸实施65项,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2001年,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28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项,达到省内领先水平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励成果3项。年末,全市登记注册民营科技企业40家,已认定24家,其中5个民营科技企业进入全省民营科技企业50强行列。临汾华翔有限公司和襄汾有色金属冶炼公司两家民营科技企业经省科技厅认定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