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撤地设市的第一年,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继续加速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力推进“三件大事”,加快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持续地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成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结构调整“顺利入轨”,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了在全省率先发展和“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l9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9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104.9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65.3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分别为l1.4%、54.6%和34.0%。在经济增长拉动因素中,第二产业拉动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3.6个百分点。全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30元,增长11.2%。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1%,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分别比上年下降0.8%、0.6%和5.2%,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比上年上涨1.2%、0.4%、5.3%、1.1%和0.6%。此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5.5%。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2001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积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大力组织收入,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支出,使全市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确保了支出预算的较好执行。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收3.85亿元,增长速度达到“九五”以来最高水平。40.5%和28.3%按现行财政体制,l7个县市区和2个开发区以及市本级全部实现收支平衡。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76.7万人,与上年持平。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9.3万人,比上年减少1.3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37.4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上年的49.0:22.6:28.4调整为48.6:22.9:28.5。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52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47.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企业机制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取得明显进展,原地区水泥厂整体划转山西焦化有限公司,实现了资产重组;平阳制药厂整体下放侯马市,组建霸王药业集团;汾河生化有限公司与霍州煤电集团联合,、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全市有9户企业实施破产,8户企业进行了拍卖。财政改革迈出较大步伐,市直财政开支人员实行了统一工资发放,市直和各县市区都建立了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中心、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心。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撤并乡镇工作全部完成,全市乡镇由242个(镇77个,乡165个)撤并为151个(其中镇75个,乡76个),减少乡镇91个,撤并率达37.6%。与此同时,医改工作病人选医生制度全面推开,住院病人清单制度得到广泛执行,药品招标采购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结构调整顺利入轨。2001年,全市86个重点调产项目,有41个竣工投产,加上2000年竣工未达产的31个项目,全年新增产值18.9亿元,增加税收1.5亿元。启动了.农业结构调整“12l”工程,农业结构多元面化趋势进一步显现,订单农业由30万亩增加到80万亩。以獭兔和乳鸽为主的特种养殖发展迅速,优质饲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以优质苹果、酥梨、红提葡萄、红枣、核桃以及小杂粮、食用菌为主的特色生态农业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工业结构调整,在传统产业改造上,重点抓了焦化、铸造业的规模扩张和档次提升,建成45万吨以上的焦炉5座,累计达l2座;建成125立方米以上的炼铁高炉6座,累计达8座。华翔迪萨铸造、翼城浍史v法铸造、宝业镁合金压铸、丰昆球墨铸管生产线等精密铸造项目已经或即将投产。在新兴产业培育上,重点抓了以煤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为主的产品开发。以晋光制药广猴头健胃灵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已建成投产,柠檬酸、翅果油、变态润滑油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脆弱,因灾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处境困难;经济发展的环境依然不够宽松;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二、农业 2001年,在农业连续三年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三个重点,组织万名干部下乡救灾促增收,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农业投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大打精品农业硬仗,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保持了全市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主要农作物仍获得较好收成。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21.62万吨,比上年增产0.76万吨,增长0.6%。夏粮播种面积虽有减少,但由于冬前生长发育较好,中后期生长受自然灾害袭击的影响较小,全市夏粮产量65.67吨,比上年增产14.57万吨,增长28.5%,单产由上年每公顷2076公斤提高到2842公斤,增长36.9%。秋季作物从播种到生长均受到严重灾害的影响,全市秋粮播种面积171.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1.6%,秋粮产量55.94万吨,比上年减产13.81万吨,下降19.8%。棉花生产受国内外市场棉价上扬拉动,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大幅增长。全市棉花产量0.69万吨,比上年增长1.7倍。油料产量由于受灾严重,大幅减产,全市油料产量3.02万吨,下降36.6%。全市蔬菜产量87.75万吨,增产3.5%;水果产量(含果用瓜)27.46万吨,下降3.1%。 造林绿化工作继续加强。2001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63.38千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42.45千公顷,营造经济林16.93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l9.99千公顷。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19.7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5.6%。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肉类总产量8.O3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7.27万吨,增长3.2%;牛奶产量0.95万吨,增长0.6%;禽蛋产量4.39万吨,增长l1.4%。年末,大牲畜存栏51.49万头,比上年减少2.5%;生猪存栏70.98万头,比上年增长0.8%;羊存栏132.21万只,减少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