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01 临汾市统计局

科技开发区建设稳步发展。2001年末,临汾、侯马两个开发区科工贸总收l0.7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全年吸收区外资金2.1亿元人民币。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6个,省授权行业建立的检验所(站)1个,全年监督抽查1997、家次企业11类81种产品和商品。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7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140台件。年末,全市共有气象台l7个,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台l7个。全市有地震台1个,遥测台站1个。全市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l6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

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建设规模2.86万平方米的山西师大临汾学院,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2.1万平方米的临汾一中教学楼、科学实验楼、学生公寓楼投入使用。“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进一步加强。除大宁、永和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以外,其余l5个县(市、区)均通过“两基”达标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和21个百分点。继续教育形势较好。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71.5%、84.8%和98.2%。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4325人,在校学生1.25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64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3137人,职业中学在校哇1.06万人。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51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4.12万人,初中入学率99.51%;小学在校学生4.2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7.1%。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82%和0.87%。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年末,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991人,成人技术长班培训学校培训学员6857人次。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市在进一步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坚决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组织开展了多种丰富多彩、蓬勃向上的文艺表演、竞赛活动。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1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4个,档案馆18个,电视台l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有线电视用户23.9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4%。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电视剧《山羊坡》荣获山西省最佳电视剧一等奖和中国第十九届电视剧金鹰奖,眉户剧《村官郭秀明》晋南广大农村演出后,深受喜爱。专业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临汾市蒲剧院《土航的女人》在南宁戏剧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荣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和11个单项奖,任跟心同志获得“二度梅”桂冠。全年全市创作在省以上刊物发表文学作品80余篇;50件美术作品获省以上奖励;有10人次摄影作品获省以上大奖;11件书法作品获省以上奖励。市艺术学校35幅作品入选“全省艺术中专第七届美术展览”,居全省中专之冠。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先后取缔游戏厅80家,歌舞厅60个,收缴赌博游戏工具106件。

依法取缔了侯马花园北街图书市场,取缔了霍州48个无证印刷户。

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403个,病床1.14万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0个;农村乡镇卫生院182个,床位2635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到总村数的93.1%。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4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36万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2069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307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1年,全市体育健儿在山西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总决赛资格赛中夺得金牌l8枚、银牌24枚、铜牌23枚。举办了全市体育苗子调赛和全市青少年传统武术暨首届散打比赛。临汾铁路退休职工杨五义骑摩托车途经10多省市,开展申办奥运签名活动,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市有关领导的好评。一年来,通过全面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进一步兴起。市武术协会举办了“全市武术暨散打擂台赛”,市舞蹈协会举办了“宏远杯’’体育舞蹈比赛,市老年体协组织了“晋临中药杯"老年门球赛和“夕阳红,,文体活动表演等一系列活动。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侯马市、曲沃县及乡宁县、吉县等l0个山区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临汾市区、襄汾县等5个县市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临汾市区大气首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比上年下降12.96%;在发布的48期空气质量周报中,达到国家三级标准的周数由上年的18次提高到23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周数2次),占总周数的比例由上年的34.6%上升到47.9%。汾河水质个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出境断面的COD比上年下降43%。

取缔土小企业卓有成效。全年全市共炸毁烟囱304根,焦炉1860座,取土小企业300多座,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高炉17座。

清洁通道建设初见成效。大运路、霍侯路、霍汾线、洪古线、曲翼线、临浮线、临大路等交通干线千米内改良焦炉全部被炸毁。全市清理工业废渣65万吨。霍侯路沿线实现了通道绿化。

建设项目管理走向规范。全市对“九五”以来的建设项目进行了清理,对违反“三同时”的项目依法进行了查处,全年全市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82.84%,“三同时”执行率达到72。62%。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平川地区80%城市锅炉得到有效治理,民用锅炉全部推广使用低硫煤和型煤。年末,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总面积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2001年人口抽样调查,全市人口出生率13.51%,比上年下降0.13个千分点;死亡率5.8%,比上年上升1.9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71%。2001年末,全市常往总人口400.13万人,比上年末净增长4.56万人。在总人口中,市镇人口106.93万人,乡村人口293.2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随着经济较快发展和职工工资收入的增加,以及省委、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确保增资发放全部到位措施的实施,城镇居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7元,比上年增长13%,剔除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全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082元,增长19%,剔除物价上升因素,实际增长1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330元,比上年增长8.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比上年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15元,增长6.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2%,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1.8%,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