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运城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要求,围绕“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圆满完成,“十一五”开局良好。

一、综  合

国民经济高位平稳运行,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据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1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318.2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180.5亿元,增长11.7%。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4:57.1:3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68.4%、26.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增加值为37.6亿元,增长14.4%;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2.9亿元,增长14.4%;房地产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12.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1135元,按现行汇率计算,折合1400美元。生产总值总量占全省比重为11.7%,在全省经济总量排名中仅次于太原市、临汾市,居第三位。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1.4:56.4:32.2调整为10.4:57.1:32.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3.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0.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多元产业共同支撑经济增长的格局尚未形成;节能降耗减排任务依然艰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偏低。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实现了较快发展。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农林牧渔服务业五业均呈增长态势。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种植业结构得到调整。200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009.7万亩,比上年增加15.9万亩,增长1.6%。其中:粮食783.6万亩,比上年增长0.1%。在粮食作物中,夏粮470.8万亩,秋粮312.8万亩。高产作物玉米的播种面积达到243.1万亩。在经济作物中,棉花136.9万亩,增长15.2%;油料19.5万亩,下降21.4%;蔬菜41.1万亩,增长4.6%;瓜果8.3万亩,增长25.8%。水果148.0万亩,增长2.9%。由于种植结构的优化以及农民投入的增加,获得了较好收成。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95.7万吨,比上年增长22.9%,创“十五”时期以来最高年。其中,夏粮106.2万吨,增长27.7%;秋粮89.5万吨,增长17.6%。

林业发展成效明显。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7.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3.5万亩,三北防护林1.1万亩,四旁植树2795万株。

畜牧业生产趋稳。全年生猪出栏85.0万头,比上年下降0.8%;牛出栏6.8万头,下降4.2%;羊出栏33.5万只,下降9.5%;家禽出栏1297万只,增长7.1%。全年肉类总产量9.8万吨,增长0.9%;奶类产量2.5万吨,增长2.0%,其中:牛奶2.2万吨,增长9.0%;鲜蛋产量8.3万吨,增长6.4%。

全年水产品产量20360吨,比上年增长11.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市上下以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6.0亿元,比上年增长26.2%,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产值6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1.2%,产销率97.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0%;集体企业完成1.6亿元,增长15.5%;股份合作企业完成4.1亿元,增长63.7%;股份制企业完成211.2亿元,增长28.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3.1亿元,增长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3.3亿元,增长17.7%。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4.1亿元,增长23.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2.2%。全市四大方阵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83.9亿元,增长31.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7.9%。

主导产品产量多数增长较快。全市重点监控的90余种工业产品中,有近60种呈增势。其中:洗煤770.6万吨,增长11.3%。焦炭1069.5万吨,增长17.3%。生铁407.8万吨,增长18.4%。钢材323.5万吨,增长13.9%。电解铝56.3万吨,增长141.8%。氧化铝219.7万吨,增长45.8%。原煤83.6万吨,下降32.6%。发电量101.7亿千瓦时,增长7.8%。钢262.4万吨,增长10.2%。合成洗涤剂15.4万吨,增长6.3%

工业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1.6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实现利税101.5亿元,增长59.3%;实现利润60.3亿元,增长87.8%。其中:国有企业亏损13107.6万元,增长99.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154.2万元,下降31.4%,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利润2752.9万元,增长460.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609399.0万元,增长86.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578.0万元,增长85.3%,其他企业实现利润1830.3万元。在实现利润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达到43.8亿元,增长132.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1.1%,比上年提高34.4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02个,完成总产值40.2亿元,增长5.9%。实现增加值23.6亿元,增长18.3%。其中:利润5526万元,增长23.4%;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1.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2.4亿元,增长38.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5.2亿元,增长42.6%;房地产投资20.2亿元,增长24.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下降4.0%。

城镇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农业、能源、住宿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市城镇和房地产投资完成215.4亿元,其中国有投资57.5亿元,增长2.4%;非国有投资157.9亿元,增长62.9%。按产业分:第一产业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3%;第二产业142.9亿元,增长54.8%;第三产业71.2亿元,增长18.3%。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完成投资142.7亿元,增长54.6%,占99.9%。其中:制造业88.0亿元,占工业投资61.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47.6亿元,占工业投资33.3%。在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业投资20.2亿元,增长24.3%;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29.5亿元,增长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