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1 运城市统计局

证券市场趋于活跃。2006年末,证券机构开户数达16949户,当年新增1287户,全年交易量达到62.1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年财政对科技方面的投入2671万元,比上年增长37.4%。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拥有市以上政府部门专业科研开发机构8个,从事科研专业人员502人。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7.8万人,比上年增长4.0%。科技成果成效明显。全年全市共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60项,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6项,火炬计划2项;省级攻关计划15项,星火计划8项,火炬计划4项,科技成果项目推广计划10项,省级农村技术承包项目13项。共争取国家、省级科技专项资金814万元。全年申请专利337项,比上年增长81.2%。每10万人申请专利达到6.72项。

教育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9742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53817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3.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8.7万人。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达到6.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年末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8  个,文化馆13个,文化站154个,公共图书馆13个,群众艺术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站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9.1%,电视人口覆盖率98.7%,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48.3万户。人均公共馆藏图书达到4.2册。

文物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年末共有博物馆15个,馆藏文物174485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4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41处。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10个(不含诊所),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138个,乡(镇)卫生院13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妇幼保健机构14个。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87万人,其中医生1.5万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1人。病床床位数1.5万张。每千人拥有病床床位数3.0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45.8%,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46.2%。

体育事业充满生机。2006年,全市在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2枚。在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银牌1枚。在省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7枚,银牌37枚,铜牌44枚,有3人3次破3项全省记录。在市重大比赛中有35人破43次43项全市记录。全年全市共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93次,参加运动员22179人次。人均体育场馆面积0.93平方米。

综合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2006年末,全市共有市、县(市、区)两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所15个。全年全市检测机构共检验样品3124批(次),检定计量器具2.47万台(件),新(换)办代码证书4295个。全市共有气象台站14个,自动站8个,区域加密自动雨量站75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天气预报警报短信服务网1个,小型卫星地球站1个,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站13个,闪电定位仪1套,全市开展“121”电话天气预报警报服务网13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4个,共组织高炮防雹作业18次,增雨作业12次,增雨量1.8亿立方米。全市有地震检测站17个,宏观监测场78个,地震遥测台网1个,子台3个,年度内全市境内未发生5级以上地震。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8亿元,新增绿地170万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2.6%。中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12亿元,园林绿化新增公共绿地90.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5.5%,城西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3%,完成关井压采92眼,全市安康居住工程完成建筑面积60.1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二期)完成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开发区建设稳步发展。2006年末,运城、华信、风陵渡三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科工贸总收入121.2亿元,同比增长21.4%。完成生产总值24.8亿元,同比增长20.6%,实现财税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8.3%。进出口总额达到5581.3万美元,增长0.5%。利用外资达到1295万美元。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24天,比上年增加13天。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35.6万吨,比上年下降7.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下降24.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分别比上年下降7.1%和10.3%。汾河、涑水河流入黄河断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综合污染指数比上年分别下降6.6%、35.3%。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市2006年末总人口501.7万人,比上年年末增长0.64%。其中:男性255.4万人,占50.9%,女性246.3万人,占49.1%。人口出生率为11.81‰,比上年降低0.2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40‰,比上年下降0.2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1‰,比上年降低0.05个千分点。2006年末,全市城镇人口163.1万人,乡村人口338.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2.51%,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为103.67(女性为100),比上年提高0.24,性别比继续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16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为4391.3元,比上年增长19.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614元,比上年增长8.7%(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50.2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为4439.2元,比上年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618.6元,比上年增长16.4%)。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49.8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为1360.8元,比上年增长12.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82.7元,增长22.0%。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6.3平方米(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7.9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6%(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3.7%。

全市在岗职工为31.3万人,比上年增长0.4%,年平均工资13910元,增长13.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市平均工资的行业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26706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24556元,金融业22321元,采矿业16526元,制造业14254元,教育业13956元。

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5.4亿元,比年初增长16.0%;人均储蓄存款为7706.5元,比上年增长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