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1 运城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商品住宅投资15.6亿元,增长37.3%。商品房竣工面积89万平方米,增长5.5%,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1444元/平方米,增长2.0%。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176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43.2%;新增固定资产150.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0.1%。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发电机组容量65.6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95公里。年产粗钢100万吨,生铁50万吨,焦炭146万吨,水泥85万吨,农用化肥7万吨,合成氨18万吨;新增校舍11.3万平方米,学生席位9900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5万亩,棉纺锭2万锭;改建公路264公里,新建高速公路65公里,城市道路扩建延长52.59公里。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1亿元,增长13.9%。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93.7亿元,增长13.5%,县的消费品零售额51.9亿元,增长14.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5亿元,增长14.2%。在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35.4亿元,增长16.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6.7亿元,增长13.7%。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继续增长,规模效应显现。全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33.6亿元,比上年增长24.0%。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8.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81469万美元,增长24.8%,其中:出口29166万美元,增长0.1%,进口52303万美元,增长44.7%,贸易逆差23137万美元。全年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83家,商品出口到99个国家和地区。

我市主要出口商品7大类:植物产品62万美元,减少64.4%。食品等类1633万美元,增长84.1%。矿产品6899万美元,增长140.6%。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2675万美元,增长0.5%。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2621万美元,增长130.1%。玻璃及制品906万美元,增长22.4%。贱金属及其制品12859万美元,下降33.8%。主要进口商品为5大类:矿产品37844万美元,增长41.0%。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6949万美元,下降4.9%。塑料、橡胶制品425万美元,增长0.5%。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97万美元,下降21.1%。贱金属及其制品5767万美元,增长44.4倍。

全市合同利用外资9224万美元,下降48.1%;实际到位4759万美元,增长34.2%。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6年,我市以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和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赢得了CCTV“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称号,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700万人次大关,达到713.2万人次,增长8.6%。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0亿元,达到36.9亿元,增长31.3%。其中:国际游客4.9万人次,增长40.8%,创汇收入1005.8万美元,增长41.0%。国内游客708.3万人次,增长25.2%,实现旅游收入36.1亿元,增长30.8%。

七、交通、邮政和电信业

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铁路营运里程309公里。公路线路里程14142公里(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300公里,国道、省道1414.1公里,县道、乡道、专用道7430.9公里,新建、改建村通道路499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9.7公里/百平方公里。2006年,全市公路客运量5140.0万人,比上年增长3.2%;公路货运量3101.0万吨,增长0.4%。公路旅客周转量26.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5%;公路货物周转量29.0亿吨公里,增长10.7%。全年全市机动车辆拥有量79.4万辆,增长6.0%。其中:汽车14.3万辆,增长17.2%;摩托车30.7万辆,增长6.6%;农用运输车26.9万辆,增长1.1%;拖拉机7.2万辆,增长2.8%。在机动车辆中,私人拥有汽车10.5万辆,增长20.7%,其中:小轿车3.3万辆,增长50.0%。民用航空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五条航线,发送旅客14.8万人次,完成货物发运量240吨。

邮政业务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1661.1万元,比上年增长33.1%。全年订销报纸5087万份,下降4.6%;订销杂志163万份,下降9.4%;收寄国内函件1003.1万件,增长21.0%;收寄国内包件31万件,下降14.8%;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63.0亿元,净增15.7亿元,比年初增长33.1%。

通信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2.5万户,比上年下降14.3%;移动电话拥有量为148.3万部,比上年增长29.3%;互联网用户达到12.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20.5部,下降10.5%;移动电话每百人拥有量为29.7部,增长27.5%。每千人拥有计算机50台。

八、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69.8亿元,比上年增收14.2亿元,增长25.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主体税种保持了强劲增长,四大税种共完成税收61.8亿元,占到财政总收入的88.5%。其中:增值税完成43.4亿元,增长23.6%,营业税完成4.4亿元,增长12.3%,企业所得税完成11.5亿元,增长92.6%,个人所得税完成2.5亿元,增长3.7%。

财政支出在重点支持经济建设的同时,确保了工资、社会保障等重点公共预算支出的需要,支出结构进一步合理。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各项生产性支出9.2亿元,各项行政事业费支出41.5亿元,增长23.8%。在一般预算支出中,支农支出增长25.6%,教育支出增长28.2%,医疗支出增长54.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31.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52.9%。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27.7亿元,比年初增加90.1亿元。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26.6亿元,比年初增长20.7%。其中:企业存款73.6亿元,比年初增长36.0%;财政存款14.0亿元,比年初增长55.9%;城乡储蓄存款385.4亿元,比年初增长16.0%。人民币各项贷款适度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16.7亿元,比年初增加38.8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15.8亿元,比年初增长10.1%,其中:短期贷款268.3亿元,比年初增长14.0%;中长期贷款119.7亿元,比年初增长5.3%。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71.6亿元,比年初增长16.5%;农业贷款81.5亿元,比年初增长10.7%;商业贷款59.0亿元,比年初增长1.7%;乡镇企业贷款18.7亿元,比年初增长19.2%。全市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1733.4亿元,累计现金支出1753.6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20.2亿元,比上年多投放3.9亿元,增长24.2%。

保险业发展加快。2006年末,全市拥有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14家,全年保费收入1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93亿元,增长20.1%;人身险保费收入10.21亿元,增长13.2%。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财产险赔款1.25亿元,增长14.7%;人身险赔款及给付0.5亿元,增长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