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新成绩。2000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74.75千公顷,其中营造经济林23.44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3.49千公顷。初步完成了霍侯一级公路通道绿化工程,列入省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区的蒲县、隰县、永和、乡宁、吉县5县已完成退耕4.9千公顷、荒山造林18.5千公顷、预整地1.2千公顷。 随着饲料价格的下降和猪、牛、羊肉价格的回升趋稳,农民养殖积极性提高,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0年,全市肉类总产量7.74万吨,增长5.1%,其中猪牛羊肉产量7.05万吨,增长5%;牛奶产量0.94万完吨,增长2.72%;禽蛋产量3.94万吨,增长4.2%。年末,生猪存栏70.44万头,比上年末增加3.63万头;羊存栏136.04万只,下降4.75%;大牲畜存栏52.8万头,下降2.6%。 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全市水产品产量3220吨,增长1.9%。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26.66万千瓦,增长5.8%;农用载重汽车5343辆,增长9.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3.2万吨,减少o.2%;农村用电量4亿千瓦小时,与上年持平。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沿汾河建成了百公里石坝、铅丝笼坝固槽、防冲林带、坝顶抢险路、坝坡防冲植被、防护林带六道治水防线,全年新建人字闸80座,山地微灌旱井、旱窑1.75万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千公顷。年末,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8.1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53千公顷,增长0.4%。 乡镇企业在“五小企业”取缔的背景下,一批规模骨干企业迅速培育壮大,逐步走向良性发展轨道。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54.2亿元,增长17.7%,上缴税金4.08亿,增长18.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回升明显。2000年,我市工业战线紧紧抓住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回升的机遇,坚持总量控制,改造升级的方针,加大工业企业改制、改造,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全市-r-~11,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6.4亿元,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回升7.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2亿元,增长12.65%,增速比上年回升8.8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曾加值3.13亿元,增长4.84%,重工业增加值36.07亿元,增长13.93%; 中央、省属企业拉动明显,国有企业增势强劲,大中型企业骨干效应显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央企业增加值4.69亿元,增长27.81%;省属企业增加值11.97亿元,增长14.68%;地属及以下企业增加值22.53亿元,增长9.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2.39亿元,增长15.43%,扭转了上年下降6%的趋势。股份制企业和以私营经济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3.87亿元和4.4l亿元,分别增长13.13%和20.8%,集体企业增加值7.35亿元,增长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企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5.2%,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下降1.5l%。全年全菊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亿元,增长16.2%。 从统计的2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18种增长,2种下降。能源产品中原煤增长9.09%,洗精煤增长7.13%,发电量增长5.89%,供电量增长14.79%,焦炭下降2.88%,其中,机焦增长10.29%;原材料重化工产品中,铁矿石成品矿增长32.28%,生铁增长28.56%,钢增长31.15%,成品钢材增长28.64%硫酸、化肥、染料分别增长52.09%,10.38%和1.05%,水泥增长14.53%;轻工产品中,纱增长40.75%,布增长43.45%,机制纸增长2.38%,白酒、塑料制品分别增长10.77%和3.84%.机制板下降8.8%。 产销衔接好于上年。全年全市工业产品销售产值116.28亿元,增长20.9%,产品销售率98.95%.比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工业新产品产值下降3.6%,出口交货值增长51.1%。 工业经济效益达到近三年来最好水平。全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7.7亿元,增长16.9%;实现利税10.9亿元,增长27.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3亿元,增长52.9%;亏损企业亏损额1.44元,减亏36.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亏损额11573万元,减亏43.7%,亏损面由上年的14.4%下降到10.8%。 建筑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四级及以上施工企业建筑增加值4.1亿元,增长14.7%,按增加值计算的生产率1.42万元,增长1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继续保持增长。2000年,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行积极财政货币和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继续开展“项目年”活动,推动了投资建设的持续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上年跃上40亿元台阶后,继续呈现增长势头,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投资有经济投资24.1亿元,下降17.5%;集体经济投资2.1亿元,增长43.2%;其他经济投资18.9亿元,增长64.6%。我市鼓励非国有经济主体投资的政策已初见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全市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0.2亿元,其中:城乡电网改造完成4.55亿元,完成总投资的50%;以生态农业、引沁入汾、汾西灌区节水等工程为主的农林水利建设投资2.2亿元,增长22.2%;住宅建设投资3.6亿元,竣工面积45.5万平方米;运输邮电业投资2.6亿元,永大公路等一批县乡公路新改建工程及霍州、城市改造和赵城、白龙小城镇建设继续进行,公共设施服务业完成投资2.7亿元,增长68.8%。 投资重点转向结构调整,工业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工业(不含电网改造)完成投资21.5亿元,增长43.4%。冶炼行业完成投资6.1亿元,增长60.6%,总投资6.9亿元的侯马冶炼厂3.5万吨铜冶炼及襄汾有色二期工程相继投产。山西焦化、侯马寰达等25个焦化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98亿元,增长93.5%,机焦建设总规模达到640万吨。临汾染化接染料、三维集团1.4一丁二醇技改、汾河生化3万吨柠檬酸、晋光制药20亿粒猴头健胃灵、洪洞鼎立10万吨复合肥等18个新兴主导产业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亿元,增长4.4倍。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省首批潜力产品项目中:临汾染化直接染料生产线已竣工投产,三维集团1.4一丁二醇、汾河生化、晋光制药、洪洞鼎立及瑞洁生化等项目完成年度计划;国家项目侯马冶炼厂3.5万吨铜冶炼工程建成投产;省重点工程山焦90万吨焦炉易地改造一期工程点火出焦。 全年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472个,比上年增加6个,其中:新开工341个,增加62个,投产项目300个,减少4个;新增固定资产32.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96.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