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总量首次突破15亿元。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既是生产加快、效益改善的直接结果,也是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的基本表现。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5.3亿元,同比增长26.9%,增幅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4亿元,增长23.9%,增幅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增值税完成7.69亿元,增长37.3%;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农业税分别增长62%、41.3%、24.1%;全市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专项收入等非税性收入完成1.89亿元,增长41.1%。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24.76亿元,增长7.7%。 金融机构存款较快增长,贷款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加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39亿元,比年初增长18.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96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为126亿元,增长13.8%;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为70亿元,增长23.2%。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43亿元,比年初增长21.6%。其中,中短期贷款增长7.4%,中长期贷款增长67.6%。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590.4亿元,现金支出613.8亿元,货币净投放23.4亿元。 八、教育、卫生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有新的发展。2003年全市小学校数为4548所,小学在校学生数为328194人;普通中学学校数为470所,在校学生数为238533人;中等专业学校数为9所,在校学生数为11071人;幼儿园数为209所,入圆儿童数为44635人。 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据初步统计,2003年末全市医院床位数为6657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150人,其中,执业医师为3639人。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出生人口为4.11人,人口出生率为13.75‰;死亡人口为2.19人,人口死亡率为7.32‰;全年净增人口1.9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99.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91.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0.48%;乡村人口为208.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69.52%。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给城乡居民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再加之,农业的丰收和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带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40.81元,同比增长14.0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160元,增长6.3%。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16.5元,增长13.4%。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认真落实“两个确保”和最低生活保障,着力解决“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安置下岗工人再就业。全年共发放养老金21146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352.39万元;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978万元。 注:1、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