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重庆市万州区统计局


经济协作、对口支援成效显著。全年与区外签定经济技术协作和对口支援项目175个,到位资金8.5亿元。其中对口支援5.3亿元。在对口支援中,横向支援4亿元,纵向支援1.3亿元。

全年旅游人数为94.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0%;旅游收入1.04亿元,比上年增长40.0%。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好于上年。1999年,全区完成老口径财政收入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3.75亿元,增长21.4%。财政支出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金融存贷有所改善。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1.40亿元,比年初增长13.6%;各项贷款余额82.06亿元,比年初增长2.4%。

保险事业得到发展。全年保险业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承保各类财产额46.54亿元,为29.96万人次承保人身险。全年财、寿保费收入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4%。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发展。1999年,全区废水排放量1599万吨,比上年减少44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874万吨,比上年减少443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26.83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2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处理率为64.6%;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4.45万吨,综合治理率为95.8%。全年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352.3万元,完成治理项目11个。新增废水处理设计能力1172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设计能力3414标立方米/时。

十、科技、教育、文体、卫生

科技成果与转化取得好成效。全年实施重点科技项目99项,申请专利24件,代理24件;登记技术合同7项,完成技术交易额1340万元。发展民营科技企业60家,实现工贸收入2000万元。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区有完中和初级中学79所,在校学生68196人;小学805所,在校学生139517人。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为93.6%,7—12周岁儿童入学率达98.5%,小学生毕业率为100%。建制“普九”率100%。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图书馆2个,文化馆3个,均与上年保持稳定。乡镇文化站达到59个,比上年增长59.3%。1999年《万州日报》发行量8.42万份,总印数达到2577.9万份。《三峡都市报》发生量为3.5万份。全区有广播电台1座,节目1套,电视发射及转播台17座,卫星地面接收站468座,有线电视用户12.1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6.0%和93.0%,分别比上年提高9.6和6个百分点。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45%,在全国和市级比赛中,木兰拳中老年组获全国二等奖和全国传统武术绝技大赛三等奖;在重庆残疾人、农民运动会上,获金牌2枚,银牌6枚,铜牌7枚。全区学校实施国家锻炼标准有15.24万学生达标,达标率为95.7%。

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继续发展。全区年末卫生机构数为316个,实有病床数3203张,基本保持上年水平。卫生技术人员4870人,其中医生2916人。85.7%的乡镇卫生院得到巩固和发展,63.6%的乡镇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达到规定标准。

十一、人民生活与人口

职工队伍状况有所改善。1999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为14.53万人,下降5.5%。其中,在岗职工14.34万人,下降4.9%;全部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6506元,增长13.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对100户城市居民住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78元,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4.2%;人均消费性支出3734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据农村住户抽样抽查,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15元,比上年减少20元,下降1.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84元,下降8.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3664元,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0.90亿元,比年初增长18.9%。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年末有11035名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有4722人再就业。全年有92241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26770名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统筹。参加劳动保险的人数达到11.9万人。

年末总人口略有增加。1999年末,全区总人口为166.21万人,比年初增长0.7%。其中农业人口128.47万人,比年初下降1.0%;非农业人口37.74万人,比年初增长6.9%。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2.5‰,死亡率为6.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9‰,计划生育率为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