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1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九、财政金融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区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8.48亿元,同比增长46.5%(同口径),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19.1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教育支出3.37亿元,同比增长51.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9亿元,同比增长13.6%。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2007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1.54亿元,比年初增长17.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7.53亿元,比年初增长6.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2.49亿元,比年初增长22.3%。

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业务,加快培育保险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创新保险品种,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功能。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007年,培育创建了重庆宗申汽车进气系统制造公司、重庆宗申吕田机械制造厂2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并获批准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34项、重点新产品33项。一年来,我区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41项,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突出,组织申报并获授权专利145项,获得科技奖励29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步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0%。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成绩显著。2007年,全区3-6岁幼儿入园率达75.2%,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8.2%。义务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区7-12岁正常儿童入学率达100.0%,小学在校学生年巩固率达10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入学率达99.9%,小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9.8%以上。初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9%,初中毕业率达99.0%。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中毕业会考及格率91.3%、优分率50.0%、毕业率95.9%。2007高考总上线率、重本上线率、高分段人数等指标均有所提高,尤其是本区就读学生有4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创历史新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国家级重点职高巴南职中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工业管理职业技术学校正在稳步发展。我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454人,在校学生达到12000人,高等职业学校招生3581人,在校生规模达12600多人。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得到新的发展。2007年,我区出色完成了庆祝重庆直辖十周年和首届重庆文化艺术节活动,拓展了广场文艺演出和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打造以“木洞山歌”、“花溪民间歌舞”、“接龙民间吹打”、巴南儿歌为主的巴南文化品牌,深入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振奋人心的各类展、演文化活动100场(次)以上。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投资改造了广播电视网络,目前全区已实现173个行政村1119个自然村通有线电视,有线、无线、卫星接收综合覆盖率已达98.5%,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

体育运动全面发展。群众体育红红火火,2007年以迎奥运、庆祝重庆直辖十周年等为契机,举行了20多次大型活动:区第九届“体彩杯”迎春长跑赛、重庆市百万老人健步迎奥运活动、迎奥运庆直辖区直机关运动会、喜迎十七大第十二届“健身杯”运动会、康乐杯垂钓比赛等活动。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区组团出席重庆市第二届运动会和重庆市第三届农民运动会成绩显著。在市二运会上共获得2个团体冠军,19枚金牌,破一项市纪录,团体总分1339分,分别荣获成年组第11名(52个代表团),青少年组12名的好成绩,团体名次、金牌、总分全面超过上届。在第三届农运会上共夺得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2枚,全市排名第6,同时代表团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建设,社区卫生机构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以重大传染病防治为重点,疾病预防工作不断加强。2007年全区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个,厂矿医院6个,民营医疗机构4个,个体医疗机构208个,村卫生室304个。公立医疗机构中有二级甲等医院2家、二级甲等保健院1家。全区共有病床2900张,卫生技术人员2993人,医师1222人,护士902人。村卫生室共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4人,乡村医生449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871941人,同比增长0.7%。总人口中的男性为451184人,女性为420757人,男女性别比为107.2:100。非农业人口280411人,同比增长3.6%,占总人口的32.2%,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为591530人,同比下降0.6%,占总人口的67.8%。全区出生人口8432人、人口出生率为7.31‰,死亡人口4513人,死亡率为6.9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1‰。全区2007年抽样调查常住人口87.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8.33万人,农村人口28.78万人。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出生已由过去的高出生、高增长、高死亡向低出生、低增长、低死亡方向转化。全区已婚育龄妇女152195人,其中无孩妇女9364人,占6.2%,一孩妇女120810人,占79.4%,二孩妇女21284人,占13.9%,多孩妇女737人,占0.5%。已婚妇女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为93.0%。当年符合政策生育率92.0%。

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90元,同比增长19.5%。农民人均纯收入4385元,同比增长21.6%。全区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22128元,同比增长26.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240元,同比增长19.1%。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267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621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0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2%。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今年,全区共举办了12期、12个专业、64个培训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437人,结业2952人,有31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组织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2246人,合格率为97%,就业率达100%。

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收入群众生活得到保障。2007年,全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3669人,年末全区有各类福利收养单位37个,床位1636张。2007年末,全区有200个村、77个社区居委会。

注:

1、本公报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