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2008年2月20日) 2007年,全区人民在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胡总书记“314”总体布署,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努力构建“科学发展先进区、和谐进步模范区、党建工作示范区”,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据统计,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40亿元,达到142.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8.0%,增速达历史最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30亿元,同比增长1.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9.31亿元,同比增长2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95亿元,同比增长16.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549元,同比增加2739元,按现行汇率(1:7.23)折算为2289美元。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6年的16.0:53.8:30.2调整为2007年的14.9:55.6:29.5。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71.8%和26.8%,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3、12.9和4.8个百分点。 就业情况:2007年全区从业人员为49.46万人,比2006年48.53万人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6.29万人,比2006年17.03万人下降4.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02万人,比2006年19.19万人增长4.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15万人,比2006年12.31万人增长6.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2%。 二、农村经济 2007年,农业产值小幅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产值比已达到18:82。全区粮食总产量38.02万吨,同比增加7.13万吨,增长23.1%,农业总产值32.03亿元,同比增长0.8%。其中多经产值26.50亿元,同比增长0.9%(见下表)。 农业总产值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值 同比±% 农业总产值(现价) 万元 320368 0.78 其中:多经产值 万元 265052 0.87 1、农业 万元 180138 1.43 2、林业 万元 3945 1.40 3、牧业 万元 114832 -0.57 4、渔业 万元 14524 1.09 5、农林牧渔服务业 万元 6929 3.21 今年,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受畜牧疫情和春旱的影响,小春粮食产量、肉类总产量、生猪存出栏、家禽产量、蔬菜产量和蚕茧产量有所下降,其它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下表)。 农 业 生 产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量 同比±% 一、粮食产量 吨 380210 23.09 1、小春粮食 吨 27124 -3.21 其中:小麦 吨 11434 -9.63 2、大春粮食 吨 353086 25.71 水稻 吨 190042 26.77 其中:中稻 吨 187465 25.82 再生稻 吨 2577 183.19 玉米 吨 80345 1.95 红苕 吨 71218 73.70 二、油料产量 吨 2370 4.68 其中:油菜籽 吨 1711 -5.21 三、蔬菜产量 吨 452618 -3.81 四、茶叶产量 吨 2979 40.45 五、水果产量 吨 31258 8.16 六、蚕茧 吨 1255 -17.00 七、肉类总产量 吨 64474 -7.64 其中:猪肉 吨 50053 -6.94 八、生猪年末存栏 头 403458 -8.49 九、生猪年内出栏 头 625664 -12.76 十、家禽产量 万只 900.52 -11.05 十一、禽蛋产量 吨 21093 1.50 十二、水产品产量 吨 16760 0.48 都市农业快速发展。重庆市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大力发展了业主制农业,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加大了长廊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具规模,茶叶、花椒、花卉三大产业基地不断扩大,我区的“巴南银针”茶获全国名优茶评选一等奖;“正州”牌生猪,五布柚、恒田鸡蛋、“东灵”牌花椒等一批农产品品牌通过重庆市名牌农产品认定委员会评议审定,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石龙技工”劳务品牌驰名全国,2007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4.5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44亿元。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落实3000万元资金,用于16座病险水库整治;投入57万元对灌溉效益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丰盛打铁洞、三潮水等23处电力提灌站进行技术改造;新建微型水利工程1578口,完成各类农业机械维修改造4970台,渠道清淤维修防渗455公里,恢复改善灌面3.6万亩;新建农村沼气池1608口、无害化厕所1000户;全面完成20个镇街50个村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前期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农户环境卫生面貌。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历年退耕还林工程15.25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200万株;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管护50万亩。完成库区绿化带建设2006年度灾后补植补造1.2万亩,火烧迹地植被恢复1364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54%。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1.83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13479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1.76万吨(折纯)。 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77.41亿元,同比增长41.7%;总产值295.81亿元,同比增长31.8%;营业收入320.07亿元,同比增长32.9%;利润总额20.79亿元,同比增长48.9%;实交税金9.36亿元,同比增长39.4%。民营企业实现产值324.48亿元,增加值83.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7%和44.0%;营业收入349.07亿元,利润总额22.36亿元,实交税金11.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0%、52.3%、34.8%。中小企业实现产值298.75亿元,增加值79.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6%和43.2%。坚持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增长。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4.53亿元,同比增长25.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仍是支撑经济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6.84亿元,同比增长2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9%,充分体现了“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实现工业总产值281.25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区属及以下工业总产值182.04亿元,同比增长41.1%。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74.87亿元,同比增长29.9%,实现利润总额157.19亿元,同比增长34.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除蓄电池、汽车、水泥等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均有所增长(见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