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从投资对象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加快了投资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投资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3%;第二产业投资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7%;第三产业投资6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8%。三次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3.3:38.4:58.3,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重点项目发挥主要支撑作用。全区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273个,完成投资5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2%和33.8%,投资占全区50万元以上的建设与改造项目投资比重达93.3%;其中:重点项目投资47.6亿元,超额完成计划6.0%,占全区投资总额41.1%。标志着全区实施“以重大项目促进大建设,以大建设带动大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五、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土地面积达到41.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4.9%;全区竣工城镇房屋82万平方米,完成农房建设33.9万平方米,提高城镇化水平2.1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达到64.4%。加强城镇道路建设,投资约4000万元完成长4.8公里,宽23.5米的长江二桥南引道整治工程;投资2000万元完成了黄溪河滨河路四校段长310米的河堤建设;投资1800万元实施了长110米、宽26米的鱼洞滨江大桥建设;完成了龙洲大道二期工程、启动了龙洲大道三期工程建设和渝南大道B段拓宽工程等建设项目。

加强了城区市政建设和管理,园林绿化得到健康发展。今年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五个一批工程得到了有效的实施,主要包括渝南大道B段鲜花长效工程、城市主干道的护坡绿化建设、鱼洞滨江基础设施、鱼洞公园建设、体育中心小游园建设、龙海大道鲜花长效工程、鱼洞花台增设护栏工程、疾控中心绿化建设、鱼洞城区市街绿化整治、黄溪河生态林建设、网球培训中心建设等。市政环卫设施安全有效运行,加大了对城市公厕、垃圾站的维护,加强了对化粪池、排水设施的日常检查和维修维护工作。初步统计,2006年维修公厕、垃圾站17处,维修厕站的电路、水管、滑道等278件次,清掏化粪池9个,疏浚下水道1032米。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4390万人,同比增长27.1%;货物运输量901万吨,同比增长26.2%。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境内国、省、县道公路里程达到87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821公里。新建和改建通村公路300余公里,共油化、硬化通镇通畅公路20公里,新建、改建桥梁7座,共计182米,目前我区农村公路有乡道336.18公里、村道1140.57公里。

邮政、电信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2067万元,同比增长26.2%。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0.4万户,净增3.7万户,同比增长22.2%;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1.7万部。

七、国内商业

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2亿元,同比增长18.8%。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增速加快,城市市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7亿元,同比增长16.3%,农村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亿元,同比增长21.0%。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继续平稳增长。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9亿元,同比增长18.4%;餐饮业4.80亿元,同比增长21.9%。集市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52.41亿元,比上年增长34.1%,集市贸易更加活跃。

住房消费不断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1.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3%,其中住宅82.1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3%。商品房销售额19.20亿元,同比增长45.6%,其中住宅16.11亿元,同比增长46.5%。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经外贸取得新进展。2006年,强化协调服务,积极推荐招商项目,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区实际利用区外资金73.85亿元,比2005年的37.8亿元接近翻了一番。合同利用外资9191万美元,同比增长139.0%,实际利用外资4212万美元,同比增长179.7%。新成立外商投资企业5家。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出口20635万美元,同比增长76.8%。

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旅游业实施以“三泉一湖”为重点,发挥温泉资源优势,打造“中国温泉之乡”品牌;南泉景区整体开发策划、东温泉景区打造工作快速推进;利用近郊短程优势,建设“近郊短程休闲旅游长廊”。全年接待旅客245.20万人次,同比增长23.0%,旅游总收入9.61亿元,同比增长24.0%。

九、财政金融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区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5.79亿元,同比增长37.6%(同口径),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17.21亿元,同比增长67.3%。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2.03亿元,同比增长28.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0.61亿元,同比下降48.0%。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2006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8.60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1.19亿元,同比增长14.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7.47亿元,同比增长8.4%。

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业务,加快培育保险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创新保险品种,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功能。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今年培育创建了2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14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87项。2006年,组织重庆锦晖陶瓷公司等8家企业申报并列为市级重点新产品21项,全区市级重点新产品已达到124项。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73.4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5%左右,高于全市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步伐。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成绩显著。2006年,全区3-6岁幼儿入园率达75.5%,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8.2%。义务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区7—12岁正常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在校学生年巩固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入学率达99.2%。初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98%,初中毕业率达98.8%,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达92.8%。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中三年巩固率98%,高中毕业会考及格率:高2007级、2008级分别达到了90.1%和93.7%;优分率:高2007级、2008级分别达到了48.7%和49.7%,毕业率达96.4%。2006年高考上线4224人,上线率达到84.0%。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国家级重点职高巴南职中充分发挥着骨干示范作用,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宗申职业学校正在稳步发展。重庆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在校学生达6000余人,今年招生2800多人,是全国农民工培训基地,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校长金笃孝被评为“全国职教百佳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