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2007年2月10日)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监测、及时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与风险,不断增强驾驭经济的能力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战胜了百年难遇的旱灾,整体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据统计,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10亿元大关,实现11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6.0%,是巴南区撤县建区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6亿元,同比降低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2.5亿元,同比增长26.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2亿元,同比增长13.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810元,同比增加1417元,达到1694美元。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19.4:49.9:30.7调整为2006年的16.0:53.8:30.2。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77.7%、28.3%,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9、12.4、4.5个百分点。 就业情况:2006年全区从业人员为48.53万人,比2005年47.66万人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7.03万人,比2005年20.81万人下降18.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9.19万人,比2005年17.45万人增长9.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31万人,比2005年9.4万人增长30.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二、农村经济 今年受百年不遇的旱灾影响,农业生产略有下降。据初步测算,2006年,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粮经产值比调整为16.5:84.5。全区粮食总产量30.89万吨,同比减少8.99万吨,降低22.5%,农业总产值28.65亿元,同比降低5.6%。其中多经产值24.07亿元,同比降低2.6%(见下表)。 在农业生产中,除茶叶产量和家禽、禽蛋产量有所增长外,其它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见下表)。 都市农业快速发展。重庆市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大力发展了业主制农业,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加大了长廊对外宣传推介力度,重点引进了花卉苗木生产和观光休闲农业业主63家;茶叶产业,重庆二圣茶业有限公司实力和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花椒产业,重庆传名花椒公司粗加工厂、精加工厂建成投产,精加工厂的建成投产为稳定发展我区花椒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石龙技工”劳务品牌驰名全国,2006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13.68万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到9.08亿元。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切实抓好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各项水利建设资金4362万元。全年整修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618处,渠道维修防渗整治32处16.5公里,渠道清淤498处1030公里,修复水毁工程166处,新建微型水利工程1651口,恢复蓄引水能力460万方,恢复改善灌面3.16万亩,新增节水灌面0.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61385公顷。加快电力提灌站改造步伐,完成各类农机具维修改造7995台/26504千瓦,其中对295台/8291千瓦电力提灌站进行了技术维修,改造电力提灌站14站15台/452千瓦,恢复改善灌面3.70万亩,确保了电灌站安全、正常运行。完成农网改造任务。解决农村3.5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退耕还林0.48万亩,完成义务植树205万株;完成天保管护50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森林火灾受害面积871.80亩,林业有害生物成灾面积3953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54%。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6.43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12349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1.71万吨(折纯)。 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54.65亿元,同比增长37.4%;总产值224.40亿元,同比增长30.0%;营业收入240.84亿元,同比增长33.9%;利润总额13.97亿元,同比增长51.6%;上交税金6.72亿元,同比增长38.6%。民营企业实现产值242.66亿元,增加值58.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9%和44.6%;营业收入260.53亿元,利润总额14.69亿元,上交税金8.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6%、58.8%、82.3%。中小企业实现产值220.30亿元,增加值55.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6%和28.1%。坚持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增长。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3.66亿元,同比增长24.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仍是支撑经济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2.23亿元,同比增长26.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9%,充分体现了“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实现工业总产值206.75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区属及以下工业总产值121.41亿元,同比增长22.2%。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05.57亿元,同比增长24.0%,实现利润总额11.02亿元,同比增长104.2%,出****货值21.14亿元,同比增长60.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除氮肥、磷肥与数控机床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均呈快速增长之势(见下表)。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以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2.5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主营业务收入186.33亿元,比上年增长31.2%,产销率99.0%,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应交增值税6.20亿元,同比增长88.3%;利润总额10.51亿元,同比增长91.5%;亏损企业亏损额0.08亿元,同比下降80.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4.0%,同比提高33.4个百分点。长安铃木、宗申集团、重庆机床厂、攀钢重庆汰业、华陶瓷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及羚羊轿车、宗申摩托、数控机床、华陶瓷器等一批名优产品饮誉国内外。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1.04亿元,同比增长17.8%;实现增加值10.32亿元,同比增长25.3%。全年房屋施工面积646.7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9%;房屋竣工面积239.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0%。建筑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之一。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势头强劲,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92亿元,同比增长53.1%,比上年增幅提高11.21个百分点,总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建设与改造投资83.11亿元,同比增长65.5%,其中,工业投资42.11亿元,同比增长118.2%;房地产开发30.90亿元,同比增长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