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1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广泛地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拓展了广场文艺演出和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打造以“木洞山歌”、“花溪民间歌舞”、“接龙民间吹打”、巴南儿歌为主的巴南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全区性大型群文活动21场次,镇街文化站群文活动1720场次,群文创作荣获省(市)级奖64个。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投资改造了广播电视网络,实现了全区镇街通光缆电视,全区有线电视用户13万户,全区广播人口、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5%。

体育运动蓬勃开展。2006年元旦,在鱼洞街道龙洲湾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巴南区第八届迎春长跑暨“电信杯”比赛活动,有5000余人参加了比赛。春季又组织了区直机关开运动会、“三八”妇女趣味接力赛等全区性的群体活动22次,并组队参加市级以上群体活动7次。10月,举办了首届区运动会,来自全区各镇街、区级部门、部队、院校、企业的55个代表团、3352名运动员和226名裁判员参加比赛,共有1125名运动员在12个比赛项目中分别获得了金、银、铜牌,团体总分奖16名(镇街组、综合组各8名),并评出了体育道德风尚奖15名,优秀组织奖15名。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建设,社区卫生机构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以重大传染病防治为重点,疾病预防工作不断加强。2006年年末全区有卫生机构3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688张,其中卫生部门床位数1457张,工业及其他部门床位数740张,卫生技术人员3004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1230人。加大了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力度,使场镇卫生饮水得到保证,农村厕所得到改善,农村安全饮用水人口60.93万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866075人,比上年增长0.5%。总人口中的男性为448368人,女性为417707人,男女性别比为107.3:100。非农业人口270739人,比上年增长3.9%,占总人口的31.3%,比上年上升1.02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为595336人,比上年下降0.98%,占总人口的68.7%。全区出生人口6685人、人口出生率为7.7‰,死亡人口6094人,死亡率为7.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8‰。全区2006年抽样调查常住人口85.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5.30万人,农村人口29.89万人。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出生已由过去的高出生、高增长、高死亡向低出生、低增长、低死亡方向转化。全区已婚育龄妇女158857人,其中无孩妇女8787人,占5.9%,一孩妇女118871人,占79.8%,二孩妇女20516人,占13.8%,多孩妇女683人,占0.5%。已婚妇女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为94.5%。当年符合政策生育率91.5%。

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60元,比上年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3607元,比上年增长3.8%。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17477元,比上年增长20.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680元,比上年增长20.0%。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5796人,其中下岗职工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4403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504人,其中培训享受失业保险的就业转失业人员539人,有337人实现了再就业,就业率达62.52%;培训不享受失业保险的就业转失业人员1997人,有1154人实现了再就业,就业率达57.8%;培训城镇失业人员968人,有651人实现了再就业,就业率达67.3%。

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收入群众生活得到保障。2006年,全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6725人,年末全区有各类福利收养单位37个,床位1621张。2005年末,全区有206个村、77个社区居委会。

注:

1、本公报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