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重点建设项目取得新进展。宗申300万台发动机技改工程,重庆芸峰制药厂等5个重点项目全部完工;花溪工业园区、龙洲湾新区开发、重庆其龙服装加工基地、重庆家具市场二期工程、鱼洞污水厂等17个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巴南新干道、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等8个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地方电力二期农网改造争取国家投资3200万元,完成66个村2.64万户的改造任务,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70余公里。 四、城镇建设和市政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箭滩河复线桥和鱼洞珞璜大桥复线桥、青少年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巴南新干道完成90%综合工程量,龙洲湾新区开发、鱼洞公寓片区旧城改选工作顺利推进。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资金1134万元,修建城镇道路11.6公里,安装人行道板1.4万平方米,下水道5360米,建公厕9座,垃圾站5座,安装场镇路灯600盏,栽植行道树927株。城区园林绿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全年新建园林绿地2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2.8万平方米,建城区绿地率达到31%,绿化覆盖率32%,人均公共绿地7.28平方米。巴县中学被命名为我区第一个市级园林式单位,滨江路已通过创建市级“园林市街”的验收。李土路改造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加强了城区市政建设和管理。完成渝南大道A段219盏路灯建设,新建城区公厕14座,临时公厕4痤。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鱼洞污水处理厂、东泉污水处理厂等三峡库区水环境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城市景观改造及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垃圾清运率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1048万吨、比上年增长35%,旅客运输量2489万人,比上年增长22.18%。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境内建设公路里程达到87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802公里。国、省、县道公路好路率达到74%。硬化通乡公路81.3公里,新建或改建通村公路300余公里。强化公路建、管、养工作,多渠道筹措公路建设养护资金1395万元,公路安全通行能力明显提高。 邮政、电信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483万元,比上年增长16.24%。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3.01万户,净增1.59万户,比上年增长13.9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万部。村村通电话工程进展顺利,已达92.08%。 六、国内商业 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齐头并进,城市市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4%,农村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6%。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继续平稳增长。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餐饮业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3%,其它0.04亿元,增长4.48%。集市建设进一步加强,集市贸易成交额1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住房消费不断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9.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32%,其中住宅32.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51%。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经外贸取得新进展。2003年,强化协调服务,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区共引进内资项目172个,协议投资总额49.5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家,合同外资1187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5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5.78%。全区新登记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2家,累计达44家。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出口110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3%。 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旅游业实施以“三泉一湖”为重点,发挥温泉资源优势,打造“中国温泉之乡”品牌;利用近郊短程优势,建设“近郊短程休闲旅游长廊”。全年接待旅客1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05%,旅游总收入4.82亿元,比上年增长0.52%。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3年全区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2722万元,比上年增长38.5%。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54241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教育事业费12107万元,比上年增长11.0%,社会保障补助972万元,比上年增长5.38倍。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200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1.74亿元,比年初增长29.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97亿元,比年初增长21.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4.48亿元,比年初增长20.5%。 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业务,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功能。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003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58.21亿元,比上年增长89.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9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7.9个百分点,实施各级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家,区级重点科技企业11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40余项,组织实施了区级项目49项,其中:农业21项、教育8项、卫生8项、建筑行业等其他项目12项。组织了23个项目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合格区县、先进区县、示范区县”的评审申报已通过市的评选并报国家审批。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成绩显著。2003年,全区各种类型的幼儿园(学前班)234所,幼儿入园率达75.5%,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8.5%。义务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9.9%,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入学率达到100%。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高考上线2405人,上线率达到85.2%,应届高考2158人,上线率达到87.3%。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巴南分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重庆工学院、重庆经贸专修学院迁入巴南,重庆正大软件专修学院跻身全国35所示范软件行业,使巴南教育产业步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全年实施危改计划项目26个,拆除D级危房19917平方米,新建校舍17415平方米,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广泛地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拓展了广场文艺演出和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打造以“木洞山歌”、“花溪民间歌舞”、“接龙民间吹打”、巴南儿歌为主的巴南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文艺创作成绩显著,获市以上各类奖项80多件。开展了文化三下乡活动,演出24场,观众达8万人次,送文化科技书籍2100册,农业科技资料7000份,文物保护法律法规600份,广场系列共活动100多场次。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95.01%,电视人口覆盖率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