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2004年2月15日) 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坚定实施“工业强区、农业稳区、三产活区、科教兴区”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0%,增幅高于上年1.5个百分点,是巴南区建区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2年的27:46:27调整为2003年的22.9:50.4:26.7。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238元,比上年增加1245元。 市场物价有所上扬。2003年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6%,比上年上涨0.6个百分点,其中涨幅较大的是食品和居住类,分别上涨4.3%和2.2%,烟酒及用品下降1.8%,衣着下降5.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4.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0.7%,交通和通讯下降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4%。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3年全区从业人员为49.82万人,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9.98万人,比上年下降3.98%;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8.59万人,比上年增长2.6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25万人,比上年增长14.0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优质农产品总量偏小,规模化经营相对低下,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第三产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增长缓慢,财政增收形势依然较难,经济增长的基础仍较脆弱;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 一、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平衡增长,农村经济健康发展。2003年,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粮经用地比调整为58.2:41.8,粮经产值比调整为16.5:83.5。全区粮食总产量37.47万吨,比上年减少12.3%,农业总产值2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多经产值17.74亿元,比上年增长4.72%(见下表)。 在农业生产中,除粮食、油料、蚕茧有所减少外,其它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下表)。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田基本建设,整治、新建各类水利工程3395处,恢复工程蓄水40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0.3万亩,恢复改善灌面4.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2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新增、恢复蓄引提水能力43万立方米。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工程造林10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5万亩,荒山造林5万亩,幼林抚育13.2万亩,零星植树200万株。在长江沿岸第一层和第二层山脊内侧的范围内,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1.9万亩,构筑长江绿色通道景观,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37%。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0.75万千瓦,农村用电量8233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1.66万吨(折纯)。 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保持快速发展。2003年,全区乡镇企业及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5.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总产值1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营业收入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利润总额3.67亿元,比上年增长52.9%。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实现营业收入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全区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0.2亿元,占全区乡镇企业及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的80.9%。重庆工业50强、巴南乡镇企业及中小企业排头兵重庆宗申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实现收入12.5亿元,比上年增长46.6%,出****货值比上年增加1.47倍,创汇达6038万美元。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9.6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充分体现了“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实现工业总产值126.2亿元,比上年增长32.88%。其中:区属及以下工业总产值5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37%。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1.44亿元,比上年增长32.82%,实现利润总额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85%,创历史最好水平。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58.2亿元,比上年增长89.9%。出****货值5.32亿元,比上年增长7.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除摩托车、蓄电池、水泥、包装机械分别下降21.39%、19.29%、23.89%和69.23%外,其余产品均呈快速增长之势(见下表)。 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以汽车、摩托车及汽、摩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5.99亿元,比上年增长36.47%;主营业务收入101.08亿元,比上年增长35.37%;产销率达96.8%,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应交增值税4.81亿元,比上年增长50.39%;利润总额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68%;亏损企业亏损额1.37亿元,比上年下降3.5%;亏损企业19个,比上年下降9.5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5.7%,比上年增长30.9个百分点。有5个产品被评为重庆市名牌产品,工业经济跻身全市前六强。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7%,实现增加值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全年房屋施工面积5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32%,房屋竣工面积2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06%。建筑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之一。 三、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势头强劲,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2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1%,比上年增幅高25.39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6.57亿元,比上年增长48.44%,更新改造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89%,房地产开发11.60亿元,比上年增长82.47%,其它投资5.89亿元,比上年增长39.0%。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非国有投资进一步扩大,非国有投资成为全区投资的主体。国有经济完成投资6.94亿元,比上年增长36.87%;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7.99亿元,比上年增长44.9%。非国有投资增速比同期国有投资快8.03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占全区投资额的80.13%。 从投资对象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加快了投资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投资引领前例。第一产业投资2.04亿元,比上年增长5.35%,第二产业投资8.45亿元,比上年增长23.09%,第三产业投资27.78亿元,比上年增长7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