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重庆市渝中区统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加。2006年渝中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从产业投向看,全年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6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8.6亿元,全区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为4.9:95.1。其中,建设与改造完成投资53亿元,比上年增长3.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0.2亿元,比上年小幅下降2.4%;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64.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9.7万平方米,所占比重为93.3%,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4.4亿元。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为86.6万平方米,比年初减少0.3万平方米。

2003年-2006年期间,渝中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四年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2年的56.8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93.2亿元,增长了64.1%,年平均增长13.2%。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菜园坝长江大桥、嘉华嘉陵江大桥、高九路、嘉滨路牛滴段等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市、区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33.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5.6%。年内轨道交通二号线全线顺利实现试运营,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建成通车。朝千路、潘家沟、华一坡、白龙池等一批支次干道综合整治相继完工。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城市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2003年-2006年期间,渝中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交通、能源、环保等重点领域的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完成了长江一路改造、石板坡--中兴路改造、大坪循环道工程、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轻轨二号线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全区横跨南北、连接东西的立体化交通运行体系初步建成。主城电网改造、污水截流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竣工。建成了通远门城墙公园及一批城市阳台、山城步道等城市景观工程,完成了湖广会馆核心区和洪崖洞传统民俗风貌区建设。累计改造城市道路49条,整治背街小巷42条,改造车行道19.9万平方米、人行道6.7万平方米。

七、旅游和对外开放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6年,渝中区不断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充分培育发展旅游客源市场,着力发挥好中心城区的旅游聚散辐射作用,全区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3.8亿元,同比增长14.1%,接待旅游者人数12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8%。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1万人次,同比增长20.6%,外汇收入1.39亿美元,同比增长23.0%;接待国内游客1251.8万人次,同比增长13.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2.3亿元,同比增长12.3%。

2003年-2006年期间,全区旅游总收入由2002年的38.7亿元跃升到2006年的63.8亿元,年均增长13.3%,接待旅游者人数由2002年的840.1万人次跃升到2006年的1279万人次,年均增长11.1%。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2006年渝中区新批设立“三资”企业30家,招商引资企业机构数达917家,招商引资总金额达到3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17663万美元,同比增长40.0%,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以银行、保险、科技信息和中介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01亿美元,进口总额1.35亿美元。地区经济合作进一步得到拓展,全年实际利用内资(市外国内资金)达98723万元。

2003年-2006年期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5.06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由2002年的0.5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36.4%。

八、科技和信息产业

科技成果成效显著。2006年渝中区取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9项,市级技术发明奖1项。技术交易日趋活跃。全区共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47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710万元。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区科技三项费用达到1987万元。深入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全年举办科普讲座270次,科普讲座参加人数达到6.2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71次,科普展览参加人数达2.5万人次。

信息产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区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制定了《渝中区电子政务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在大坪街道开展了社区信息化示范试点工作,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施了朝天门交易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据统计,2006年全区每100户家庭平均拥有移动电话193部,固定电话92 部,电视机153台,家用电脑74台,接入互联网计算机45台,全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3年-2006年期间,渝中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进一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普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科技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渝中区信息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20.0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9.5亿元,增长了47.5%,年均递增10.2%。

九、教育和文化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06年,渝中区有普通中学18所,职业中学8所,小学39所,幼儿园65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全年普通中学招收学生11157人,职业中学招收学生3007人,小学招收学生5307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2889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7865人,小学在校学生32984人。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特殊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在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求精中学和29中学争创市级示范高中进展顺利,名校建设取得新进展,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2006年,渝中区文化设施不断丰富完善,区文图两馆新馆加快建设,街道达标文化站和社区示范图书室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全年创建5个街道达标文化站和27个社区示范图书室。2006年共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演出活动107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广泛开展,解放碑CBD广场周末音乐会、人民广场群众健身舞等群文精品活动品牌获得广大市民普遍认同。认真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进社区活动,全年完成送电影100场、送戏100场的“双百”任务。“扫黄打非”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出动检查人员4460人次,检查经营户1770户次,收缴非法音像光盘4.69万余盘、非法出版物647册,全区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2003年-2006年期间,渝中区基础教育快速发展,普通中学和小学在校学生规模从2002年的62014人扩大到2006年的65873人,增长了6.2%,专任教师从2002年的4300人增加到2006年的4450人,增长了3.5%。校点布局调整有力推进,加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文化设施不断丰富完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成开馆,市少年宫改扩建顺利完成,群众文化活动亮点突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积极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