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苏州市吴江市统计局

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35.9%;累计施工面积497.56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16.82%,竣工面积109.2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4%;商品房销售面积132.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0%,销售金额49.37亿元,比上年增长70.2 %。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在全市62项重点项目中,交通建设项目11项,完成投资额20.07亿元,使城乡路网更趋完备,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吴江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新建改建市镇以上公路53公里,203省道和苏同黎公路吴江段建成通车,沪苏浙高速公路完成全线桥梁工程。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机动车21.53万辆,比上年净增16642辆,增长8.4%,其中:私人汽车37975 辆,比上年净增9508辆,增长33.4%。交通部门全年完成客运量1769万人,客运周转量87047万人公里。新增城区停车泊位300个。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已达30.74平方米。

邮政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电讯业务总收入1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全年发送函件347.55万件,特快专递44.42万件,报刊2028.76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年末市话和农话用户63.41万户,比上年增加4.63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28.69万户, 比上年增长12.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90万户,比上年增长30.4%。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0.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5%,接待中外游客601.39万人,其中:海外游客39.4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5.3%和52.2%;景区门票收入6526.97万元,比上年增长84.3%;旅行社营业收入6835.42万元,比上年增长34.9%。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9家、旅行社15家。同里镇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经营方式均有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0.39亿元,增长22.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3.31亿元,增长12.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5.09亿元,增长17.0%;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58亿元,增长20.2%。全年个体行业零售额3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在福布斯中国大陆百佳商业城市评选中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二名。市场成交活跃,全市有各类市场64个,商品成交额472.2亿元。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突破400亿元,达428.16亿元。

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从消费价格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3%,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1.7%;居住类价格指数为103.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11.2%;衣着类价格指数为92.9%;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为102.3%;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指数为99.4%。

七、对外经济

开放型经济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2.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出口71.73亿美元,进口70.9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4.3%。在全市进出口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仍是绝对主力,年进出口总额为130.88亿美元,其中出口63.6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0%和12.7%。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91.72%和88.8%。进出口首次扭转了多年来出口贸易逆差的局面,实行了出口贸易顺差。在商务部评定的全国进出口500强企业和出口200强企业中,有10家企业进入进出口500强,4家同时进入出口200强。

全年累计新批外资项目268项,注册外资10.74亿美元,增资项目107项,注册外资2.92亿美元,合计新增注册外资13.6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3.3%;实际到帐外资6.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市新批项目中注册外资超千万美元的43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了新起色。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3214.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3319.1万美元,新批外派劳务人员138人。新批准投资境外企业3家。

八、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18.58亿元,比年初增加117.19亿元,增长23.4%;本外币贷款余额471.06亿元,比年初增加92.48亿元,增长24.4%。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588.23亿元,比年初增加111.91亿元,增长23.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1.59亿元,比年初增加48.47亿元,人均储蓄额达34564元,比上年提高5971元。年末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达433.93亿元,比年初增加98.20亿元,增长29.3%。其中:中长期贷款余款132.89亿元,比年初增加34.88亿元。年末签发承兑汇票余额104.93亿元,比年初增加27.84亿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556.65亿元、现金支出1675.18亿元,累计净投放118.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34亿元。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7亿元,寿险保费收入5.04亿元。各类赔付3.41亿元,比上年增长45.1%。证券市场加快发展。年末登记开户数2.8万户,全年实现证券交易额14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6%。全市拥有上市公司3家。

九、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镇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额43.45亿元,其中城市建设投入6.2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8.15亿元;电力建设投入2.31亿元。市公共卫生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永鼎医院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5项输变电工程基本竣工。震泽中学及体育场建设、天然气工程等社会事业项目进展顺利。新增天然气用户4000户。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43.8%。按户籍人口计算,城市化率64.2%。

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推进。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抓手,认真落实环保责任制,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污染减排工作。依法关闭了15家小化工企业、车间,取缔42家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点,整治86家喷水织机企业。全市各镇全部进入环境优美乡镇行列,创建成省级生态村70个。全市以镇为单位建设了较为完善的污水管网系统,实行污水集中处理、统一排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处理率达83.4%。

十、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全年有19个项目、产品列入国家级项目,其中,国家火炬计划9项,星火计划5项,国家高新技术产品5项。省级项目、产品101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科技企业54家,其中有8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76.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3%,共有62项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夯实基础,科技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强,整合提升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创新平台,已有17家企业建有工程技术中心,汾湖经济开发区和松陵开发区相继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业园。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实施工程。专利申请数189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