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重庆市渝中区统计局

2003年,渝中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市委、市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牢牢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影响,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经济实力

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初步统计,2003年渝中区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50亿元,达到15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创五年来新高。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6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3.7亿元,增长11.3%。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9.4%和80.6%,产业结构趋于稳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2.55万元,按当年汇率折算,首次超过3000美元。2003年区级财政收入实现8.6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9.0%,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二、商贸流通市场

商贸流通规模扩大。2003年渝中区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购物环境,商贸流通规模不断扩大,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商贸中心地位持续巩固。全年实现商贸销售总额44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3%,比全市增幅快2.53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了15%;2003年商贸餐饮业创造增加值37.2亿元,增长10.8%,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24.3%。

商贸市场繁荣兴旺。2003年渝中区商贸业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吸引了王府井百货、银太百货等外地知名企业的入驻,同时,商贸市场热点消费商品销售持续趋旺,通讯器材、家电、建材和汽车等商品消费增势强劲。全年全区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 54.02%,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5.8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70.04%,汽车零售额增长38.88%。渝中区商贸业呈现竞争主体日益增多、消费热点持续活跃的繁荣发展局面。

“五大商圈”发展良好。2003年渝中区“五大商圈”实现商贸销售总额335.4亿元,比上年增长9.4%,占全区商贸销售总额的比重达79.2%。解放碑商贸中心区龙头作用不断增强,全年实现商贸销售总额1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实现零售额76.8亿元,增长14.0%,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60.4%,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增至9.2%。专业市场增长平稳,2003年全区市场成交额为174.8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成交额突破90亿元,达到92亿元,增长7.0%。

市场物价平稳回升。2003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6%,比上年价格总水平微升0.6个百分点。分月份看,年内各月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均保持在1个百分点以内,市场物价走势总体平稳。

三、金融保险业和中介服务业

金融业务不断扩大。2003年渝中区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7.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5%,产业支撑地位日益突出。银行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末银行存款余额898.6亿元,比年初增长25.1%,占全市银行存款余额的25.5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5.9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占全市储蓄存款余额的比重为9.8%;银行贷款余额为1057.1亿元,比年初增长29.8%,占全市银行贷款余额的比重达35.51%。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4 %,证券期货业完成证券期货交易成交额1763亿元,比上年增长53.0%。

金融市场开放竞争格局初步形成。2003年重庆正式成为内地第二批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外资金融机构进入重庆金融市场的步伐加快。渝中区作为重庆市的金融中心,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在重庆设立分支机构的首选之地,西部首家华人外资银行--菲律宾新联商业银行重庆分行、西部首家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美国利宝互助保险重庆分公司相继落户我区。金融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一个以国有和股份制金融机构为主、中外金融机构并存的开放竞争金融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中介服务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3年渝中区充分发挥作为全市“规范和发展中介服务业试点区”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中介服务业发展步伐,新引进中介服务机构136家。从全区中介服务业典型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中介服务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4.8%,资产规模增长10.1%,从业人员数人增长15.6%,中介服务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企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水平显著提高。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2003年渝中区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3年全区工业完成增加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82亿元,增长26.3%;实现工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16.2%。轻工业发展加快,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2亿元,增长30.7%;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4亿元,增长19.5%。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390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倍;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大幅度减少29.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一举突破100大关,达到117.7%,创直辖以来的同期最好水平。

建筑业快速增长。2003年渝中区区域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7.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5%,房屋施工面积达814.67万平米,增长20.74%,竣工房屋面积达197.18万平米,增长37.38%。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3年渝中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首次突破70亿元,达到71.34亿元,创出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25.6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3.14 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2.44%,增长12.49%;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8.83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6.53%,增长1.05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9.2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41.0%,增长8.92%,房地产开发投资扭转了连续四年的下滑趋势,五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商品房销售市场活跃。2003年随着重庆中央商务区规划的确定和城市轻轨建设的顺利推进,渝中区商品房销售市场活跃程度不断提高,重庆时代广场、海客瀛洲、大同方城市公寓等楼盘项目销售情况持续看好。全年区域内商品房屋销售面积达64.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其中住宅销售47.76万平方米,增长22.86%;商品房销售额达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大了对空置商品房的处置力度,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为71.8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了23.74万平方米,下降24.83%,其中住宅空置面积为27.03万平方米,下降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