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苏州市吴江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吴江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目标,努力克服宏观环境偏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使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全面、快速、协调发展,成为江苏省首批6个全面小康达标的县级市之一,为“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

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3.2亿元,按现行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6%,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700元,比上年增长18.1%,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6460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二产业增加值2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6%;第三产业增加值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速。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3.72:63.22:33.06。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5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1%。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2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农业产值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夏粮亩产259.4公斤,油菜亩产158.9公斤,水稻亩产522.5公斤。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为40.2:59.8。农产品认证保持快速增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只,绿色农产品26只,有机农产品2只。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7.51万千瓦,拥有各类大中型农用拖拉机800台,农林牧渔用电量7969万千瓦时。全市共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861万元。全年完成水利工程总投资7735.16万元,防汛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省首批生态农业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着力构建沿苏州、沿上海、沿浙江、沿太湖“四沿”经济片区,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为龙头,集群产业取得强势发展。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3大支柱产业,缝纫机、彩钢板、羊毛衫3个特色产业被列入省重点扶持的20个产业集群名单。震泽镇被命名为全省惟一的江苏亚麻绢纺名镇。“蚕花牌”系列面料产品获得中国丝绸协会评定的全国丝绸新产品金奖。全市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159家,比上年增加28家,超10亿元企业23家,比上年增加7家。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大象牌”内外墙涂料、“迎春花”牌桑绸生丝、“德尔”牌强化木地板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德尔”牌强化木地板、“康力”牌电梯获全国驰名商标,有14个产品被确认为省名牌产品。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485.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完成工业增加值23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54.69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利润总额23.62亿元,比上年增长31.36%;销售产值1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6.16%,产销率为97.5%。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51.53亿元,比上年增长39.57%;私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3.16亿元,比上年增长6.64%;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19.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9.00%,比上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工业用电量达80.3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85%。

全市建筑行业发展平稳。建筑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工程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有资质建筑施工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5%,实现增加值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5%。全年施工房屋建筑面积456.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79.8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06.3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1%,其中,工业企业完成投资额141.50亿元,比上年增长4.68%;服务业完成投资7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0.99%。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额150.98亿元,占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0.83%。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达1511个(不含房地产和私人建房),计划总投资379.01亿元,其中个体私营投资项目1259个,占总量的83.32%。本年新开工项目1191个,上年结转项目320个,年末已竣工投产项目1200个。实现新增固定资产147.9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9.4%。

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92亿元,比上年增长36.92%;累计施工面积425.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10%,竣工面积129.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33%;商品房销售面积95.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4.78%,销售金额2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94%。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机动车19.86万辆,比上年净增15939辆,增长8.72%,其中各类汽车37729辆,私人汽车28467辆,分别比上年增长27.17%和34.28%。交通部门全年完成客运量1072.76万人,客运周转量58849.15万人公里。新增城区停车泊位550个。在市重点建设项目中,交通建设投入17.61亿元,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已达28.48平方米。建成全省首个县级市客货运输GPS调度系统,提高了城乡交通管理水平。

邮政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电讯业务总量11.50亿元,比上年增长9.61%。全年发送函件384.20万件,特快专递36.90万件,报刊2031.40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9.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48%。年末市话和农话用户58.8万户,比上年增加12.44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25.56万户,比上年增加11.0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69万户,比上年增长19%。全市电信上网用户已达6.1万户,“中国吴江”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县级市优秀政府门户网站。

旅游业快速发展。整合同里、黎里、震泽等古镇资源、七都、横扇等太湖资源以及全市生态资源,努力形成大旅游格局。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9.2亿元,比上年增长70.43%,接待中外游客486.01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5.8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7.28%和116%;景区门票收入3542.23万元,比上年增长34.57%;旅行社营业收入5067.46万元。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5家、旅行社14家。旅游重镇同里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