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增长较快。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市场销售,随着肯德基、麦当劳等世界500强企业的进驻,百润发、易初莲花、苏宁电器等国内商贸连锁巨头也相继落户吴江。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3.5亿元,增长17.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7.9亿元,增长10.5%。全年个体行业零售额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在福布斯中国大陆百佳商业城市评选中位列第三名,并入选“2005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市场成交活跃,全市有各类专业市场94个,商品成交额355亿元,其中: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突破300亿元,达300.8亿元。在全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专业市场中排名第一位。 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从消费价格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9%,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0.7%,居住类价格指数为100.6%,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9.9%,衣着类价格指数为91.8%,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为99.7%,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指数为98.9%。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坚持“筑巢引凤”,着力优化投资载体功能,不断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6%,其中出口63.56亿美元,进口68.0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19%和9.58%。在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为56.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3%。全市出口超1.5亿美元的企业有9家,超千万美元的企业有75家。全市平均日出口量达174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日增393万美元。有6家企业跻身中国外商投资企业500强行列。全市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为799家。 全年累计新批外资项目175项,注册外资8.11亿美元,增资项目97项,注册外资3.95亿美元,合计新增注册外资12.06亿美元,比上年略降0.83%;实际到帐外资6.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9%。全市新批项目中注册外资超千万美元的33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步伐加快。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4149万美元,完成营业额3505万美元,新批外派劳务人员200人。新批准投资境外企业5家,投资总额100万美元,“走出去”战略正逐步引起民营企业的关注。 八、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形势喜人。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金融部门根据本市发展实际,不断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力度,为全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裕的资金保证。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67.32亿元,比年初增加112.5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23.11亿元,比年初增加48.37亿元,人均储蓄额达28593元,比上年提高6119元。年末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达335.73亿元,比年初增加70.7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款99.08亿元,比年初增加18.99亿元。年末签发承兑汇票余额77.09亿元,比年初增加22.46亿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421.23亿元、现金支出1528.43亿元,累计净投放107.20亿元,比去年减少投放5.41亿元。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保费收入稳步增长。全年保险机构保险业务收入6.46亿元,比上年增长8.4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1亿元,寿险保费收入5.05亿元。保险业务支出3.05亿元,其中:支付各类赔款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9%。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全年实现证券交易额59.8亿元,全市拥有上市公司3家。 九、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积极推进城镇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额46.43万元,其中城市建设投入2.65亿元;基础设施投入9.07亿元;电力建设投入10.03亿元。包括市图书馆、档案馆、市区绿化工程、市区桥梁降坡工程、吴江天然气一期工程、平望污水处理厂,11项输变电工程等34项已经竣工和基本竣工。投资8亿多元的区域供水一期工程竣工投运,城乡居民喝上了优质的太湖水。新增天然气用户4000户。城乡新增绿地1.73万亩,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20.38%和43.74%。城市化率56.99%。 以创建全国生态市为抓手,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关闭了重污染的全部旧桶复制企业及50多家小化工企业、车间,全市以镇为单位建设了较为完善的污水管网系统,实行污水集中处理、统一排放,日处理污水45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2%。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 十、科技和教育 坚持科教兴市,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省级项目13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科技企业35家,其中有5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4.3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95%;共有120项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已有15家企业建有工程技术中心;专利申请数718件。科技载体建设得到加强,突出吴江经济开发区、吴江临沪经济区、盛泽纺织科技园三大主战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中取得新进展。 坚持教育优先,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0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年末全市共有小学63所、初中26所、高级中学8所、完中2所、中等职业教育3所;全市在校中小学学生总数101714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为47296人,初中在校学生为31855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为15857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为6676人,年末全市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6422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共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450场,十镇联动大型文艺巡回演出、“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学校”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场文艺巡回演出、市首届戏曲艺术节、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70周年国庆广场文化活动周等活动深受百姓喜爱。市图书馆被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图书馆”称号。全年接待读者37万余人次。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绩,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不断增强,被评为省、苏州市卫星管理先进县(市)。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柳亚子故居、师俭堂申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后续工作已经完成,垂虹桥遗迹等5处文物已申报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黎里镇已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完成了垂虹桥东端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并通过了专家验收。国保单位退思园的档案被省文物局评为优秀档案。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就,健康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个;全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868人,拥有床位数2611张,全年累计完成诊疗25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8万人次,收治病人5.4万人,全市参加无偿献血10156人次。成功创建了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市和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