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03年渝中区城市建设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道路建设加速推进,城市辐射功能不断增强,长江一路改造、石板坡-中兴路改造工程相继建成通车,轻轨较新线一期工程如期实现轨通和电通目标,新建、改造和拓宽了凯旋路、张枣路、捍卫路等12条道路,菜园坝长江大桥、大坪循环道工程正在抓紧实施中。大力推进“绿色增加”工程,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生态功能不断完善,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0.95万平方米,改造绿地面积0.4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61公顷,绿化覆盖率为2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2.6平方米。城市文化功能不断强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工程顺利完工,红岩革命纪念馆二期工程进展顺利,洪崖洞传统民居民俗风貌区示范段工程开工建设,完成了重庆市二十九中学化龙桥分部综合改造、区委党校综合教学大楼、滨江公园改造工程 ,建成了重庆“好吃街”二期工程、 石板坡一期等城市景观工程。 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开展,完成了筷子街、人和街、厚慈街等14条路段的综合整治,拆除了七牌坊、罗家院、金汤街等一批占道摊区市场和占道停车场,拆除违法建筑9.4万平方米。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环保投资达2.2亿元,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18万元,比上年增长81.5%;完成近4500个燃煤炉灶整改任务,“基本无煤区”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积极推进污染企业搬迁工作,重庆新华化工厂和重庆电池总厂搬迁工作正式启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2.8%,环境噪声年平均值为56.6分贝,比上年下降1.5分贝。新建改建公厕4座、垃圾站1座,新建新型压缩式集装箱垃圾中转站2座,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为84%,垃圾袋装化率达到70%,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六、旅游和对外开放 都市旅游形象逐步提升。2003年区域内旅行社总数为9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7家,国内旅行社74家;涉外宾馆饭店38家,包括全市仅有的3家五星级酒店。旅游宣传活动广泛开展,都市旅游品牌形象逐步提升,湖广会馆、通远门城墙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宋庆龄旧居博物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两个2A级景区评审。受“非典”冲击,2003年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1.8亿元,比上年下降17.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0.5亿元,下降4.9%,旅游外汇收入1580.7万美元,下降80.3%。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数738.7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2.1%,其中:国内旅游者人数734.8万人次,下降10.9%,涉外旅游者人数3.96万人次,下降74.5%。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3年全区新批准设立“三资”企业39户,招商引资企业机构数达670户,比上年增长32.7%,招商引资总金额29亿元,增长31.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9876万美元,增长93.4%,占全市总额的17.4%,全年完成外贸出口6655万美元。外商投资领域从传统的餐饮、娱乐、房地产逐步向金融、保险、高新技术等产业扩展,全区招商引资层次显著提高。 七、科技和信息产业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2003年区科技三项费财政支出达到1725万元,安排科技计划项目经费319万元,实施科技计划项目71项。重庆超力高科技实业公司、重庆力可达电池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7家,比上年增加4家;高新技术产品39种,比上年增加9种。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首家科技中介行业协会。组团参加第五届重庆市高交会,签定项目合同金额28亿元,协议金额116亿元。深入开展科普活动,举办科普讲座358次,科普讲座参加人数达3.6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6次,科普展览参加人数达8万人次,开展科普知识竞赛110次,举办青少年科技竞赛26次。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初步统计,2003年信息产业创造增加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9%。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发展迅速,获得“软件企业”认定的企业达到14家,占全市总数的28%;获得“软件产品”认定的产品增至28个,占全市总数的23%。西南信息园区和重庆科技信息一条街不断发展壮大,入驻企业达到182家,实现技工贸收入8.05亿元。区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建成渝中区教育城域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初见成效,区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八、教育和文化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支出达到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全区普通中学21所,职业中学5 所,小学40所,幼儿园67所,特殊体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5516人,中小学在校学生72512人,在园幼儿10638人,全年普通中学招收学生10457人,小学招收学生4856人。名校建设进展顺利,办学条件持续改善,二十九中400米标准运动场、四十二中体育馆和艺术馆相继竣工。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正式启动,13所中小学成为首批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的基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突出,渝中区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义务教育全面推进,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积极实施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的“解困工程”,全年享受助学金的中小学生达9026人次,助学金总额达170万元。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重庆木偶艺术团创作的《南瓜仙子》获得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铜奖,文化馆“春之声”合唱团获得首届中国西部合唱艺术节中青组二等奖。2003年全区有文化馆(站)15个,专业剧团8个,电影院8个,公共图书馆3个,藏书307万册。重点文化场馆建设加快,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打黄扫非”专项治理成效显著。全年共出动检查人员240人次,取缔非法网吧34家,处理违规网吧27家,收缴非法出版物2.05万册,收缴非法电子出版物1.85万盘,文化市场得到进一步净化。 九、卫生和体育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末,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 个,其中医院 个,拥有床位 张;卫生技术人员 人,其中执业医师 人,执业助理医师 人,注册护士 人。不断加强卫生防疫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加快,全年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建成市级规范化中心1个、市级规范化站2个。全区累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0个,全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2.5%。大力实施中医“名牌战略”,全年安排中医专项经费341万元。加强妇幼卫生监督监测,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七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95%以上,母乳喂养率达80%以上。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社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项目第一轮项目工作圆满结束,并已启动第二轮项目工作;与世界银行合作的结核病防治贷款项目进展顺利,我区成为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卫生部确定的艾滋病防治示范区。进一步规范医疗市场,全年集中整治医疗市场7次,出动执法人员360人次,检查医疗机构104个,取缔非法行医60家(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