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太仓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苏州市太仓市统计局

全年旅游接待海内外游客117.97万人,比上年增长19.0%,其中景点接待24.6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客房平均入住率达60%,全社会旅游总收入12.26亿元,增长33.0%。

国内贸易

商业企业不断加快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商业企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批发零售业4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住宿餐饮业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日趋明显,轿车、家居类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城区零售额26.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农村零售额2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居民消费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其中,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为6.7%,居住类价格上升4.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2.3%,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上升2.0%,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降幅最大,下降了3.1%,烟酒类价格指数降0.1%,衣着类价格则保持持平。

引进内资

进一步拓宽内资招商渠道,探索社会化、专业化的招商新模式,着重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著名品牌和现代管理,引进内资规模加速扩张。2006年,全市引进内资项目375只,同比增长60.26%,新增投资总额77.97亿元,其中外地66.76亿元,新增注册资金35.53亿元,同比增长82.6%,其中外地31.48亿元。引进内资实际到帐126.96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外地122.17亿元。其中:投资总额1000万元以上项目有94只,占比25.1%,1000-5000万元项目有66只,占比17.6%,5000至亿元项目16只,占比4.3%,亿元以上项目有12只,占比3.2%。

对外开发

围绕“以工兴港,以港强市,接轨上海,服务苏南”要求,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6.90,其中出口23.6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0%和32.4%,机电产品出口超其他列第一位,出口额达到11亿美元,同比增长55.6%,占全部出口额的46.8%。主要出口市场全面发展,对亚洲、北美和欧洲出口额保持全面持续增长,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7%、35%和49%。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大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6%和39%。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全年完成新增注册外资11.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分别增长28.2%和89.0%,其中新批和增资超千万美元项目66只,注册外资10.6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88.7%,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19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26.3%。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6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南郊新城和滨江新城的建设全面启动。围绕“太仓将形成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和滨江卫星城市构架,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我市加快一市双城建设步伐,建设好中心城区和滨江新城。中心城区东仓路、滨河路、人民北路、县府东街、小北门街等道路改造全面完成,府南地块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新浏河生态林中段工程及新区北京路景观绿化带、宁波路绿化带等工程顺利竣工,滨江新城已建成方便快捷的道路系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继续进行,完成了204国道拓宽一期辅道二期主线、339省道复线绕城段、协星公路、沪浮璜公路北延、杨林塘大桥和七条市镇公路整修等重点交通工程。220KV庆丰变、110KV王秀变等输变电工程按时投运,通过了国家“新农村电气化县”验收。实施了长江江堤局部修复加固、圩区治理建设和河道危桥改造等水利工程,长江引水“村村通”工程完成了30个村的改造任务。南郊新城的纬一路、纬八路、经四路道路工程及2号基本完成,安置房、区内道路、盐铁塘改道和新浏河港池等工程也已完成。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实行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006年我市加大了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运行,各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基本完成,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城东二期、沙溪、双凤污水处理厂等工程相继竣工投运,新增林地、绿地947公顷,陆渡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沙溪、双凤、璜泾、浮桥等镇顺利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考核验收,28个村、7个社区、10所学校分别被评为省级生态村、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2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15家企业通过ISO14001认证,10家化工企业的16只化工产品(项目)停产。生态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基本达到了国家生态市6项条件和36项建设指标要求,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我市城市环境质量得到大大改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0.9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7.1%,大气质量良好,优良率96.2%,为Ⅱ级,大气中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为0.054mg/m3、0.034mg/m3、0.068mg/m3。全市降水PH平均值5.28,酸雨率34.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1.9dB,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0dB。

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各项科技工作取得新进步,科技创业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一期研发大楼已开工建设,新增入园企业11家。软件园一期研发大楼竣工,被批准为国家级苏州软件园太仓基地,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65%,工业项目列入省级以上项目14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项;省火炬项目6项,火炬计划贷款贴息项目2项;苏州市级项目15项;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7家;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2只,省高新技术产品16只;申报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7家,苏州市高新技术产品28只;下达本市项目19项,下达本市项目经费158万元;下达地方创新基金项目2项,下达经费30万元。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优化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认真研究制订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基础教育水平持续提高,普及了15年教育,我市3-6岁幼儿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为100%,小学升学率、巩固率分别为103.5%和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1%,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8.6%。完成了新区二小、荣文学校小学部、双凤幼儿园、明德幼儿园的建设并投入使用;经贸幼儿园、城一小幼儿园、城四小幼儿园也顺利通过了省示范幼儿园的评估验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更为灵活开放,德国“双元制”、产学研结合、订单式等多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广泛推行,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投入使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