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苏州市吴江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非典”疫情和部分生产要素“瓶颈”的制约,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积极实施开放带动、城市化、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吴江速度”,全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协调发展中实现全面进步。

一、综合

2003年,全市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据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81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8%,经济增长速度创八年来最高。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455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403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5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171.15亿元,增长27.6%;第三产业增加值96.3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4.8:60.9:34.3。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2.88亿元,比上年增收10.49亿元,增长48.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6.56亿元,比上年增长57.9%,两项增速居苏州五(县)市首位。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达11.7%,比上年提高了2.15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

全市农业围绕“做优粮油业、做美林木花卉业、做精蚕桑业、做大畜牧业、做特蔬菜业、做强水产业”的总体思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2亿元,比上年增长3.8%。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调整到40.5:59.5,制定农产品标准化操作规程37项,建立并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0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41只,绿色农产品6只。农业利用外资迅速发展,全年利用外资项目45只,合同外资5850万美元。农村十件实事开始实施,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8.94万千瓦,拥有各类大中型农用拖拉机466台。全年完成水利工程总投资1.1亿元,全市防洪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积极做大做强板块经济,形成了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电子资讯三大支柱产业和“一镇一业”区域集群板块经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市有6个产业集群列入省重点扶持的20个产业集群之列;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110家,比上年增加25家;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吴江“亨通光缆”成功上市;产品调优、调新工作不断推进,全市已有注册商标1951只,知名、著名商标39只,拥有苏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78只。2003年我市被评为全国新六大绸都之一,横扇镇被评为江苏省羊毛衫名镇。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01.16亿元,比上年增长40.0%,完成工业增加值15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40.13亿元,利润总额20.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6%和18.8%。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0.26亿元,比上年增长94.1%,私营个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3.28亿元,增长27.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0.24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实现工业增加值112.2亿元,利润总额1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9%和2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8.9%,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迅猛增长,全年累计工业用电量达49.3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8.3%,增幅居苏州五(县)市之首。

全市建筑行业蓬勃发展,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实现增加值18.4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全年施工房屋建筑面积49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房屋竣工面积262.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9.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全市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社会投资需求十分旺盛,全年投资增速高位运行,投资总量再创新高。2003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2.12亿元,比上年增长62.3%,其中,以市镇重点建设项目及房地产业为主的三产类投资完成4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4%;以工业投入为主的外资、私营个体经济投资是全市投资的主体,分别完成投资额29.61亿元和10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0%和48.2%,形成了共同拉动投资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达1470个(不含房地产和私人建房),计划总投资292.09亿元。其中个体私营项目1154个,占总量的78.5%,本年新开工项目1266个,上年结转项目204个,年末已竣工投产项目974个。实现新增固定资产107.3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0.3%。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市50项重点建设项目中,已开工建设项目49项,累计完成投资额22.73亿元,年末已完成并投入运行项目17项,累计完成投资额7.64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呈产销两旺态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9%,累计施工面积154.25万平方米,增长80.8%,实现商品房销售金额7.84亿元,比上年增长98.5%。全年商品房的平均售价为2015元/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社会综合运输能力大幅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机动车15.87万辆,比上年净增23915辆,增长17.7%,其中各类汽车25402辆,私人汽车16324辆,分别比上年增长38.1%和52.5%。交通部门全年完成客运量854.04万人,客运周转量32185.89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59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全年发送函件349万件,特快专递23.54万件,报刊2455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1.96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年末市话和农话用户289797户,比上年增加19808户,其中小灵通用户60433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50万户,比上年增长104.1%,年末电信因特网用户为46950户。

旅游资源和设施开发力度加大,同里古镇环境综合整治明显见效。由外来民资建造的珍珠塔景点和私家园林静思园正式向游人开放,再现盛世造园。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9.1%,接待中外游客25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4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16.7%。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随着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住房、汽车、旅游、文化、体育、家政服务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商贸流通结构有了新的调整,居民消费信心明显提升,新一轮消费升级快速展开。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2.88亿元,增长11.3%;餐饮业零售额6.33亿元,增长28.7%。全年个体行业零售额1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市场95个,其中消费品市场70个,生产资料市场22个,生产要素市场3个。全年完成市场交易额220亿元,其中东方丝绸市场成交额达180亿元,列全省商品交易市场第一位。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功能得到较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