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太仓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苏州市太仓市统计局

国内贸易

商业企业不断加快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商业企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日趋明显,轿车、家居类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城区零售额2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农村零售额2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各类商品销售全面增长,其中,批发零售业3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住宿餐饮业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居民消费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6%。其中,烟酒价格上涨幅度最大,为6.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4.2%,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上升2.3%,居住类价格上升1.6%,唯一下降的是衣着价格指数,降1.1%。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见附表。

引进内资

进一步加强“接轨上海”工作,推进了在规划、交通、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互动与合作,新引进外来资本总量与规模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本年引进内资项目234只,新增投资总额65.39亿元,其中外地65.04亿元,新增注册资金19.46亿元,其中外地19.39亿元;引进内资实际到帐115.1亿元,其中外地106.4亿元;投资总额超千万元项目有48只,占比20.51%,其中,1000-5000万元项目有38只,占比16.2%,超亿元项目3只,占1.3%。2005年引进内资项目情况表见附表。

对外开发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5.79亿美元,其中出口17.8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3%和21.8%,新增外贸自营进出口企业130家,新办境外投资企业6家。机电产品出口超纺织服装类列第一位,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快于加工贸易,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等出口主要目标时常保持全面增长,欧洲市场比重继续提升。全年完成新增注册外资9.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分别增长0.3%和51.9%,其中新增工业性三资项目148只,注册外资7.18亿美元,占比76.9%,新引进服务业项目18只,注册外资2.14亿美元,占比22.9%。2005年对外贸易及利用外资情况表见附表。

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5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基础设施条件、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204国道一期拓宽和339省道复线完成路面主体工程,岳新公路、太海汽渡新码头建成通车,完成了荡茜河拓宽改造一期土方工程和洋沙泾整治、致和塘疏浚工程。天然气接管工程竣工,实现了部分供气。绿色家园、绿色通道、绿色基地建设继续推进,通过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考核验收,继续加强污染源的防治工作,启动了全国生态市的创建工作,沙溪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陆渡镇通过了创建国家卫生镇和全国的考核验收。实施了浏河风光带中断工程建设、西庐生态园一期工程、西大门地区改造。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41%,城市化水平达56.4%。

2005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深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为抓手,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生态市创建力度,我市城市环境质量得到大大改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2.9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5.6%,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93.7%,为Ⅱ级,大气中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为0.051mg/m3、0.024mg/m3、0.085mg/m3。全市降水PH平均值5.78,酸雨率33.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7dB,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0dB,均控制在省规定的指标内,大气质量良好。

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苏州市级6家、软件企业1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4只,其中,国家级1只、省级15只、苏州市级18只。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9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6个、苏州市级38个。全年完成专利申请323个,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62%。

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优化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各层次教育保持了高质量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持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更为灵活开放,成人教育进一步巩固了我市“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新区中学、城四小学等8所中小学通过了省示范初中和苏州常规管理示范小学的验收。我市初中升学率、巩固率分别为103.38%和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0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5.1%,本科出线与上年相比,净增97人,位列苏州市前茅;成人自考、自考分别达到920和3581人次,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2005-2006学年全市各类教育基本情况表见附表。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稳步发展。至年末,全市有文化图书艺术馆(站)11个,专业艺术团体2个,广播电视台1座,共有1套电视节目,全年电视节目播出5409:05时:分,广播电视人口的覆盖率达100%。继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成功举办了“第三届郑和航海节”,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的改造,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2300户,完成了14个村有线网络标准化改造。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继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改善就诊环境,方便市民就医。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加强了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工作,医疗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完成了市急救中心和血站的建设,新增“三清”达标村32个,陆渡镇通过了国家卫生镇考核,中国生殖健康家庭保健培训中心落成运行,并成功承办了国际人口与发展高官研修班。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4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5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95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408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95.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7.6%。

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2005年末,全市体育活动场所达521个,面积达53万平方米,人均占有1.18平方米;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亚洲女排锦标赛、“鲁能”杯全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第十六届亚排联代表大会;实现体育彩票销售收入1831万元,同比增长75.1%。

我市共有5名运动员参加十运会决赛阶段的比赛,获得二个银牌和一个第五,运动员顾薇11月在多哈举行的举重世锦赛上勇夺女子58Kg级三枚金牌,并破二项世界纪录。在参加江苏省县级田径赛中,我市取得总分101分的好成绩,获得4金3银1铜,名列全省65个县(市)第9名,苏州5县(市)第1名;在江苏省青少年跆拳道比赛中,获得1金2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