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1 苏州市吴江市统计局

2000年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也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紧紧围绕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继续把“三资(制)”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各项改革继续深化,财政形势喜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九五”计划的各项目标。

一、综合

2000年,全市经济稳步发展,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1.2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8.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7.6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8.3:54.4:37.3。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487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800美元。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0.66亿元,比上年净增2.53亿元,增长31.2%,增幅是“九五”时期最大的一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特种水产养殖的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30亿元。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逐步趋向合理,粮经比例达55:45。水稻、油菜优质品种比例逐年提高,农业特色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增多。

主要农林牧渔产品产量中,粮食总产量267731吨,下降21.7%(主要是种植面积减少);油料总产量43683吨,增长2.6%;蚕茧总产量6375吨,下降15.1%;水果总产量11665吨,下降18.6%;禽蛋总产量9375吨,增长2.3%;水产品总产量70628吨,增长6.3%;出栏肉猪40.38万头,增长7.1%。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共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投资7215万元,环太湖大堤除险加固应急土方工程等一批农田水利工程相继建成,防洪抗灾能力大大增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1.40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3%,拥有各类大中型农用拖拉机736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抓住市场有利时机,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强化企业管理,积极开拓市场。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1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完成工业增加值90.02亿元;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8.44亿元,利税总额14.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0%和59.1%。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全市又一支柱产业发展迅猛。工业产品整体竞争能力有所增强。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纱4947吨,增长18.3%;丝1473吨,增长7.4%;丝织品134201万米,增长63.4%;服装12852万件,增长97.2%;通信电缆2583万对公里,增长98.8%;通讯光缆135万芯公里,增长35%;涤纶切片183592吨,增长156.6%;合成纤维148895吨,增长9.5%;显示器110万台,增长111.5%;新增电脑主机42万台。

在全市工业经济取得的增长中,外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日益显露出全市狠抓“三资(制)”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工业园区正在崛起,以“一镇一品”为特色的个私、民营工业块状经济正在形成。至年末,全市市属工业、乡镇企业改制面分别达到93.2%和98.9%,局办工业的改制也取得重大进展。“丝绸服份”A股股票发行上市,“丝绸转债”也成功转股,成为全国第一个可转债顺利转股的公司,菀坪工业公司、八坼电子仪器厂实现了“捆绑”上市。一年中新增私营企业1771家,新增注册资本12.6亿元。

全市建筑行业继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2.18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增加值8.52亿元。全年施工房屋建筑面积158.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7%;房屋竣工面积71.91万平方米;住宅竣工面积37.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交通、水利、电子、城市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苏嘉杭高速公路吴江段路基施工已完成,205省道改建一级公路松陵至平望、盛泽至王江泾段竣工通车,平望至盛泽已完成主体工程,农村电网改造顺利进行,完成110KV松陵垂虹输变电工程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1844万元,比上年增长87.6%,其中:全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70191万元,增长45.9%;城镇集体单位投资19637万元,下降0.6%;其他经济58500万元,增长17.6倍;房地产开发投资30076万元,增长14.6%;农村集体投资122779万元,增长51.5%;城乡私人投资320661万元,增长426.2%。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公路、水运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7.36亿元。交通部门全年完成客运量222.6万人,客运周转量10603万人公里;货运量3.3万吨,货运周转量541万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63万吨。

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1.8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75亿元,增长20.3%。公用通信能力提高。年末全市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2.8万门,新增局用交换机3.6万门。农话、市话的主线普及率分别达到26.88%和35.48%。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47106户,ISDN用户2101户。

六、国内商业和市场物价

全市商业企业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考验,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加大改制力度,调整商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营和连锁经营,抓住旺销季节,拓展市场,实现了销售的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989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9953万元,增长16,7%;餐饮业零售额15831万元,增长47.8%;其他行业零售额40205万元,下降26.2%。市场建设稳步推进,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市场97个,年交易额184亿元,其中东方丝绸市场成交额达到132.23亿元。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5%,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为98.4%,分别比上年上升2.2和3.0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

抓住国际市场好转和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税率等机遇,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2.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2%,其中出口6.14亿美元,进口6.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7%和286.9%。“三资”企业已经成为进出口主力,全年“三资”企业进出口额10.1亿美元。出口产品中机电类产品比重进一步增大。